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工艺与耐久性研究
【图文】:
3#石英砂 5#石英砂 8#石英砂图 2-1 各类原材料各原材料主要性能指标有:(1)水泥:安徽宁国生产的“海螺牌”P·Ⅱ52.5 硅酸盐水泥,比表面积在 300m2/kg~400m2/之间;(2)硅灰:四川生产的硅灰粉,比表面积大于 18000 m2/kg;(3)矿粉:苏州生产的 S95 级矿粉,比表面积大于 440 m2/kg;(4)石英砂:采用三种粒径,分别为 3#、5#、8#,最大粒径为 4 mm,最小粒径为 0.08 mm(5)减水剂:聚羧酸高效减水剂,黄褐色液体,减水率为 30%;(6)消泡剂:江苏金湖生产的“格雷特”牌消泡剂,乳白色粘稠状液体;(7)拌和水:普通自来水。本文试件配合比设计见表 2-1。
(a) 搅拌机 (b) 振动台 (c) 高温养护水箱图 2-2 制备设备2.1.4 RPC 制作与养护试配时发现,RPC 搅拌时先将干料搅拌均匀后再加入骨料继续搅拌均匀,可显著减少扬尘、进而减少活性粉末的质量损失。因此本文先将硅灰、水泥依次倒入搅拌锅中,干拌 2 分钟后胶凝材料混合均匀;后加入石英砂继续干拌 2 分钟,所有干料均可搅拌均匀;随后将外加剂与水混合均匀的悬浊液的 50%加入干料中,搅拌 4 分钟后将剩余 50%倒入锅中,继续搅拌 2 分钟左右,混合物开始出浆;继续搅拌 2 分钟后方可进行浇筑。在试配时,外加剂、浇捣方式、模板种类等因素是本节的主要研究对象,详细信息如表 2-2所示。其中,浇捣方式有两种:(1)分段式浇捣:先将一半混凝土浇注于立方体试模中,随即将试模置于振动台上振动 2~3 分钟,,用搅拌棒将模具中的混凝土搅拌均匀,再继续振捣 2~3 分钟;(2)整浇式浇捣,即将全部混凝土浇注于立方体试模置于振动台上,振动 5~6 分钟,振动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苗;;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技术与性能优势[J];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17期
2 李克江;栗涛;;活性粉末混凝土在临时道路板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7年S2期
3 徐雯;谭淑珍;彭奥;黄文杰;;免蒸养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现状[J];建材与装饰;2018年32期
4 朴志海;姚瑞珊;梁旭源;王艳;周长乐;;一种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年06期
5 黄春霞;安亚强;娄宗科;;单掺与混掺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拉强度试验[J];甘肃科学学报;2018年05期
6 金凌志;张辉;高一鸣;;剪跨比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影响[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7 李庆瑞;;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建材科技;2014年05期
8 赵yN颉;;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14年02期
9 陈浩宇;王杰;李俊毅;王娜;苏忠纯;张鹏;;钢纤维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中国港湾建设;2013年03期
10 冯磊;刘红彬;彭培火;王会杰;盛国华;李康乐;鞠杨;;高强与活性粉末混凝土尺寸效应的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博;时金娜;王磊;赵燕茹;;基于断裂力学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现状[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2 孙伟;刘斯凤;赖建中;林玮;;生态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孙伟;刘斯凤;赖建中;林玮;;生态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宋少民;未翠霞;;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宋少民;未翠霞;;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永力;;活性粉末混凝土在高速铁路声屏障肋柱中的应用[A];2017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7 宋亚运;唐婷;彭金成;曹霞;;基于桁架+拱模型的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A];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5年
8 王震宇;王俊亭;袁杰;;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技术的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巧琴;蔡传荣;何雁斌;;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微观结构和强度[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白泓;高日;;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及实践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吴明慧 朱玉雪;打破传统工艺桎梏 实现RPC涅i弥厣鶾N];中国建材报;2016年
2 记者 杜庆君;八大转型升级项目签约[N];唐山劳动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德;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抗弯及稳定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王强;HRB500级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3 原海燕;配筋活性粉末混凝土受拉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童小龙;活性粉末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王月;氯盐冻融循环与侵蚀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罗华;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柱受压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7 刘金涛;基于纳米材料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李莉;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李海艳;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爆裂及高温后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彭艳周;钢渣粉活性粉末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霖;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工艺与耐久性研究[D];浙江科技学院;2019年
2 付泽东;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与力学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3 罗恺彦;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界面黏结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陈潇;活性粉末混凝土中筋材搭接性能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5 孙劲舟;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受力特性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年
6 单文臣;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影响分析及声学特性表征[D];吉林大学;2018年
7 万阳;型钢外包RPC柱受力性能和裂缝形态宽度及变形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8 姜珊;新型纳米填料复合水泥基材料的性能与机理[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9 毛睿韬;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10 菅淑敏;纤维对TRC板及RPC梁力学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89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8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