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竹箱组合梁受弯性能分析
本文关键词:钢—竹箱组合梁受弯性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箱形梁是把型钢和竹胶板两种材料组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受力,协调变形的一种梁。虽然钢-竹组合梁的研究时间还不太长,但无论是与木结构还是与钢结构相比,由于其力学性能的复杂性,针对这种组合结构的研究工作仍然不够充分和完善。本文在已有的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箱形梁试验的基础上,针对其受弯性能,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考虑交界面粘结滑移的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箱形梁三维非线性数值分析模型,并对组合梁数值模拟中竹胶板和型钢材料模型定义、有限元建模、弹簧单元生成及后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分析和研究了钢-竹组合箱形梁的受弯性能和破坏机理,对影响冷弯薄壁型钢-胶合板组合箱形梁受弯性能的诸多参数(钢材强度等级、竹胶板厚度、型钢宽度、型钢刚度及型钢厚度)进行了参数分析,从而得到组合梁受弯性能随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分析原理,分析不同参数组合梁抗弯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大小,从而得到对提高组合梁抗弯承载力最有效的参数水平组合。
【关键词】:组合梁 受弯性能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参数分析 正交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98.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23
- 1.1 研究背景7-8
- 1.2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8-10
- 1.2.1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9-10
- 1.2.2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发展与应用现状10
- 1.3 现代竹木结构10-12
- 1.3.1 木结构的发展与应用现状10-11
- 1.3.2 竹结构的发展与应用现状11-12
- 1.4 钢-木和钢-竹组合结构12-17
- 1.4.1 钢-木组合结构12-13
- 1.4.2 钢-竹组合结构13-17
- 1.5 钢-木组合结构研究现状17
- 1.6 钢-竹组合结构研究现状17-20
- 1.7 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20-23
- 2 钢-竹组合箱形梁ABAQUS有限元建模23-33
- 2.1 引言23
- 2.2 材料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23-25
- 2.3 单元选取与接触设置25-28
- 2.4 几何初始缺陷的施加28
- 2.5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28-29
- 2.6 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29
- 2.7 非线性分析29-30
- 2.7.1 几何非线性29-30
- 2.7.2 材料非线性30
- 2.8 求解方法30-33
- 3 钢-竹组合箱型梁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33-41
- 3.1 试验概况33-34
- 3.2 典型试件受力全过程分析34-36
- 3.3 组合梁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对比分析36-38
- 3.4 本章小结38-41
- 4 钢-竹组合箱形梁受弯性能参数分析41-57
- 4.1 各参数对组合梁受弯性能的影响41-45
- 4.1.1 钢材屈服强度的影响41-42
- 4.1.2 型钢厚度的影响42-43
- 4.1.3 型钢宽度的影响43-44
- 4.1.4 型钢高度的影响44-45
- 4.1.5 竹胶板厚度的影响45
- 4.2 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优化45-48
- 4.3 正交试验分析48-54
- 4.3.1 正交设计方案48-49
- 4.3.2 正交分析49-54
- 4.4 本章小结54-57
- 5 结论与展望57-59
- 5.1 主要结论57-58
- 5.2 建议及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1
- 个人简介61-62
- 导师简介62-63
- 获奖成果目录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永佳;曹竞yN;董志亮;肖萌;王崇鑫;;海洋工程组合梁预制变形控制技术浅析[J];科技视界;2013年16期
2 季静,MarkA.Bradford;部分剪切连接的组合梁强度和延性性能(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12期
3 薛伟辰,李杰,何池;预应力组合梁长期性能试验研究与时随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4期
4 杨卫东,金熙男;某商场组合梁安全性能试验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5 陈时金;组合梁结构中管道铺设的应用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11期
6 汪德江;组合梁结构体系中管道铺设方式优选[J];住宅科技;2004年11期
7 程海根,刘建村,曾润忠;钢-砼组合梁考虑滑移时收缩徐变应力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年02期
8 刘齐茂;桁架组合梁的优化设计[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9 薛伟辰;李杰;何池;;预应力组合梁长期性能试验研究与时随分析[J];预应力技术;2005年06期
10 范旭红;骆英;吴元祥;;静力荷载作用下组合梁的受力性能[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旭栋;陈伟球;徐荣桥;;部分作用组合梁的瞬态响应[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Symposium on Piezoelectricity,Acoustic Wave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C];2010年
2 施耀忠;;钢筋砼组合梁结合面抗剪有限元模型[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3 赵风华;杜建明;;新型组合梁的试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4 谭文辉;李达;;钢-混组合梁变形监测与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5 徐德新;杨绪佐;田建军;陈尚建;;蜂窝形组合梁在徐州彭城电厂中的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6 徐德新;张喜德;范崇仁;;连续蜂窝形组合梁的受力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7 陈兰;段利文;;柱边带缝隙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与应用前景[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欣;吴迈;;组合梁有限元模型评述[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天;孙国良;;钢—砼组合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及挠度计算[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10 胡少伟;赵新铭;梅振华;叶祥飞;;滑移效应对预应力组合梁的承载能力影响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星宇;“U”形钢木组合梁获技术创新奖[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龚世权;组合梁技术在玻璃幕墙工程中的应用[N];广东建设报;2002年
3 吴勇;改良一次工艺 提升十倍工效[N];中国石化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光辉;基于高阶梁理论的双层组合梁动静力响应分析[D];上海大学;2015年
2 王银志;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抗火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高山;组合梁平面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霍君华;预应力CFRP布加固腐蚀钢梁及组合梁的力学性能[D];东北大学;2011年
5 马宏伟;组合梁与连续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6 张道明;新型预应力外包钢组合梁抗弯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付果;考虑界面滑移及掀起影响的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与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陈丽华;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及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国通;桥上有轨电车梁体和轨道组件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俞设;高性能型钢水泥土搅拌墙中型钢和水泥土共同作用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海宁;钢—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梁抗弯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何玉乐;装饰砌体夹心墙墙体构造设计与支承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俊霖;钢—混凝土组合转换梁承载力与粘结滑移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6 王蓓;外包C型花纹钢—混凝土叠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薛道恒;约束PEC柱—组合梁节点(绕弱轴)抗火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8 顾夏英;约束PEG柱—组合梁节点(绕强轴)抗火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9 初磊;钢管混凝土柱与组合梁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10 孟德丽;不同类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钢—竹箱组合梁受弯性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