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仁里村空间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0 03:42
【摘要】:传统村落是在长期农耕文明传承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缩影和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地方。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传统村落受到了巨大冲击,大量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依附于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也面临着地域特色缺失、难以传承、甚至消亡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及其所承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传统村落是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的复合体,村落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重要的物质形式载体。因此,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二者是相互融合的共生关系。本文以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仁里村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传统村落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理论与实践。在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保护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作为村落系统的研究方法,村落文化生态是“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复合结构,村落的自然环境系统由自然地理和人工环境组成的,经济环境系统由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组成的,社会文化系统由村落文化要素组成的,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村落文化生态系统;进一步结合建筑空间形态学理论,以村落空间形态为对象,形成以下逐层递进的解析模式: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形式—空间功能—空间涵义—文化内涵—居住理念,总结归纳出三个典型非物质文化内涵:风水思想、群体意识、宗法制度,并结合村落空间形态的面、线、点三个结构要素,即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建筑空间和景观节点进行解构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内涵对多层次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运用集文化性、空间性、时间性一体化的文化空间理论来解析村落非物质文化组成要素,包括核心象征、价值观、主体、集体记忆等,深入挖掘仁里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承载民俗活动的典型文化空间,分析了仁里村文化空间的非物质文化特性,展现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至村落文化空间中研究,是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更新有机结合。基于对加强仁里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工作紧迫性的认识,从环境、社会、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了仁里村文化空间的现存问题,并从非物质文化传承视角下提出了“活态传承”为基础的保护与更新原则,构建了以传统手工艺复兴和民俗文化传承为重心的非物质文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出,传统村落空间的更新设计以满足使用功能为基础,挖掘富有情感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内涵作为形态功能注入到设计中,营造出符合村落空间性质的文化空间,实现村落空间对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祥,平立君;黑龙江省穆棱市仁里村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观察[J];地方病通报;2000年04期
2 孙圆圆;;拉木号子音乐特征研究——以广西三江县仁里村拉木号子为例[J];民族音乐;2011年02期
3 孙圆圆;;拉木号子的音乐特征——以广西三江县仁里村拉木号子为例[J];艺海;2011年04期
4 宋兆av,于惠民,高淑清;黑煃江省克山~#仁里村牲口橖,
本文编号:2591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9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