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潜力评价的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13:3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且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大、中城市出现一系列城市病,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扩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等;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空间不均衡和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间不均衡状态明显。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逼近60%,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城镇化任务依然艰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个一亿人”的城镇化发展目标1。数量庞大的转移人口仅靠大中城市难以消化,也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而我国县域城镇数量众多,空间与资源环境限制较少,城镇化发展潜力大,能够在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陕西省位于中西部过渡区域,人口流出大于流入,异地城镇化和半城镇化现象突出,如何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人口就地城镇化并同时提高户籍城镇化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陕西省84个县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按照新时代发展要求,聚焦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和问题,从转移人口自身和城镇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城镇化主要影响因素,藉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评价县域城镇化发展潜力,根据评价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省域城镇化重点发展区域,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县域城镇化发展布局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陕西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呈减小趋势,但人口空间集聚特征初显,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且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紧密分布。此外,县域农村人口城乡“三栖”型流动现象比较普遍。县域城镇能够满足人口发展需求,但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导致县域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人口在大城市就业、家属在县域城镇购房置业,同时家庭又经营着农村土地并在村庄保留宅院,难以与乡村脱离关系,从而形成“大城市—县城或重点镇—村庄”三栖流动新格局。(2)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增长能力和设施保障水平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县域城镇化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依据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城镇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省84个县县域城镇化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县域城镇化发展潜力区域差异较大,低发展潜力县域数量占比60%,而高发展潜力县域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主要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关中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沿线,以及陕南汉中盆地、月川河道、商丹谷地周边地区。(3)县域城镇化发展布局亟待优化。基于发展潜力评价结果,从宏观省域层面将84个县划分为四个等级,确定7个高发展潜力县域和30个中高发展潜力县域作为重点发展区域优先发展;从中观区域层面因地制宜地提出关中“一核、四轴、多点”、陕南“核心—边缘”、陕北“两极—两轴—多点”的城镇化布局模式;从微观层面,聚焦城镇化发展的问题、短板,从产业发展、设施承载和政策制度三个方面强化综合支撑体系。
【图文】:
富裕并最终促进城乡的协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耕地资源稀生产收益水平低下。以陕西省为例,2016 年陕西省人均耕地面积仅 1.57 亩,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规模门槛,仅靠传统的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耕地劳作很难实收目标。农业人口普遍外出寻求就业机会,农村则日益空心化,加之居民点布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资规模经济门槛限制。在此背景下,“精明收缩村振兴的有效实现途径[7],即引导一部分农业人口转移至城镇就业,减少农业来增加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 3)。因此,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建设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发展的互惠关系。县域城镇与乡村联系紧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推进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和要素流动渠道、产业培育载体、就创平台等作用,吸引生产要素入驻县城和重点辐射广大农村地区,对实现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图 4 研究思路框架图1.4.2 研究内容(1)县域城镇化发展新特征和问题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通过对相关统计年鉴资料和各项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相关理性定量数据的基础之上,结合调研考察访谈的实际感性认知,深入探究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问题和影响因素的成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
本文编号:2603029
【图文】:
富裕并最终促进城乡的协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耕地资源稀生产收益水平低下。以陕西省为例,2016 年陕西省人均耕地面积仅 1.57 亩,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规模门槛,仅靠传统的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耕地劳作很难实收目标。农业人口普遍外出寻求就业机会,农村则日益空心化,加之居民点布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资规模经济门槛限制。在此背景下,“精明收缩村振兴的有效实现途径[7],即引导一部分农业人口转移至城镇就业,减少农业来增加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 3)。因此,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建设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发展的互惠关系。县域城镇与乡村联系紧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推进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和要素流动渠道、产业培育载体、就创平台等作用,吸引生产要素入驻县城和重点辐射广大农村地区,对实现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图 4 研究思路框架图1.4.2 研究内容(1)县域城镇化发展新特征和问题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通过对相关统计年鉴资料和各项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相关理性定量数据的基础之上,结合调研考察访谈的实际感性认知,深入探究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问题和影响因素的成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江;郑德高;;人口城镇化特征与国家城镇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学刊;2017年01期
2 吴建民;任国荣;丁疆辉;;县域城镇化水平综合测评及其动力构成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年03期
3 邹小硕;千怀遂;梁圆;;基于分形理论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变化分析[J];生态科学;2015年03期
4 刘明;高林;;基于城镇化科学发展的京津冀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04期
5 许婵;吕斌;文天祚;;基于电子商务的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新模式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01期
6 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2期
7 张明龙;周剑勇;刘娜;;杜能农业区位论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8 刘锐;曹广忠;;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6期
9 凌筱舒;王立;薛德升;;江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其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4年03期
10 李晓江;尹强;张娟;张永波;桂萍;张峰;;《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与政策》研究报告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世芹;基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2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03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03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