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钢筋混凝土旧柱新梁连接的新型环梁式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11:49
【摘要】:为减小施工难度及减小新梁的植筋对旧柱的损伤,本文提出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旧柱新梁连接的新型环梁式节点。通过1个采用新型环梁式节点连接的旧柱新梁试件、1个采用植筋连接的旧柱新梁试件和1个整体浇筑的梁柱试件的对比试验,分析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新型环梁式节点连接的有效性及其传力机理,测试了各试件节点的抗震承载力、破坏形态、滞回特性、刚度变化、延性变化、及其耗能性能,讨论了节点处纵向钢筋的不同锚固方式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新型环梁式节点的连接形式是有效的,初步得到其受力机理:其界面筋有效的传递了梁端剪力,梁端未出现新旧混凝土间的剪切破坏,环向纵筋有效的传递了梁端的拉力,环向纵筋屈服后梁端出现塑性铰,梁发生延性破坏;(2)新型环梁式节点的梁端极限承载力相比植筋连接节点及现浇节点显著提高,分别提高41.4%和36.3%,说明新型环梁式节点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虽然采用新型环梁式节点的梁端延性系数相比植筋连接节点及现浇节点略小一些,但仍大于3,能够满足工程应用需要;(3)从耗能情况来看,采用新型环梁式节点无论在加载前期还是加载后期,相比现浇节点及植筋连接节点其耗能能力最强;从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分析来看,各试件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相差不大;随着位移加载的增大,三个试件的刚度都呈整体下降的趋势,大多情况下新型环梁式节点的平均刚度最大,现浇节点次之,植筋节点刚度最小;(4)在保证其它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节点的连接方式不同,在往复荷载作用下新型环梁式节点具有较高承载力、刚度和耗能能力,可以说明新型环梁式节点的连接方式可靠,可以为相关加固工程提供参考。
【图文】:

原结构,结构剖面,剖面图


图 1-1 改造前原结构剖面图 改造后结构剖面图二汽冲模厂修建于 1972 年[5],原为两层单元式住宅的砌体结构,因满足职工住房需求,需要在原结构层上增加三层,扩大住房面积。在比对多种设计方案后确定了加层扩建方案,放弃拆除重做方案。从实际工程情况和竣工情况来看获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期间无需征用土地、无需搬迁原有住户、增层改造节约了大量的建设场地开发费,使实际造价成本降到最低,不过对于增层改造增加的层数也不宜过高,过高则会增加成本。因此,在此砌体加固改造工程中建议至多增加八层为合理的改造方案。天水市麦积区某百货大修建于 1981 年,原结构为一、二层为商场,三层为办公室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结构[6]。因业主要求,将原三层建筑改造为主体五层局部六层的建筑物,,新增楼层采用轻型钢框架结构。为满足业主对建筑功能的重新要求,因此对原结构采用了多种加固方法进行加固处理。2011 年底该工程加固改造完毕后,经受住了震级为 6.6 级的地震灾害,房屋并没有出现无任何损害现

剖面图,加固改造,剖面图


图 1-3 加固改造后剖面图济南市某高层结构修建于 1990 年[9],原为地下 1 层地上 14 层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因业主要求,对原机房层拆除其核心筒结构构件,采用钢结构梁柱体系补齐此层,并在机房层上增加一层,核心筒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采用钢结构体系。既有建筑物在加固改造前、后的模型图如图 1-4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352.11;TU3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廷滨;张瑜都;刘生纬;马小明;张迪;张家玮;;某框架结构加固改造与加层抗震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2015年09期

2 刘运林;储德华;刘建军;种迅;;钢筋混凝土梁开裂荷载计算公式比较研究[J];建筑结构;2015年06期

3 高鹏;陈道政;叶献国;;某教学楼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层加固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2014年03期

4 王墩;赵海琼;吕西林;;建筑结构拟静力试验方法的加载制度[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年03期

5 卢怡思;张耀庭;徐茂华;;拟静力试验柱的数值建模分析[J];建筑结构;2013年S1期

6 鲍海震;周新刚;庄晓亭;;低周反复荷载下无机锚固料后锚固压弯构件试验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2年03期

7 陈适才;闫维明;李振宝;王文明;高杰;;大型预制混凝土梁柱叠合板中节点整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2期

8 杨晓东;魏强;李俊峰;;某高层办公楼增层改造设计[J];建筑结构;2011年S2期

9 张敬书;金德保;付宝明;汪朝成;;汶川地震后建筑的抗震加固技术[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1期

10 李楠;张季超;楚先锋;刘波;;预制混凝土结构后浇整体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倪国葳;地震损伤钢筋混凝土构件修复加固试验及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4年

2 代筠杰;高性能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刘健;新老混凝土粘结的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俊深;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2 刘杨;开角缝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动力试验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宇;新增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4 邢强;新旧混凝土界面的连接方法及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海成;砼面板堆石坝止水失效对坝后渗流场影响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马磊;碳纤维布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框架中层中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曹鹏;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及其ABAQUS子程序开发[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8 白桂南;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试验及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王二花;植筋法新老混凝土粘结面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陈春雷;框架植筋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0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10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0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