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的框架结构减震设计方法及试验研究
【图文】:
- 3 -图 1-1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分类(3)半主动控制是将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相结合,控制过程依赖于外部构反应,通过少量外部能量来调节结构系统的内部参数(如刚度、阻尼到最优控制状态,从而降低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半主动控制同时动控制自适应的控制效果和被动控制稳定可靠的优点,也避免了主动控量外部能量输入、被动控制调谐范围窄等问题。常用的半主动控制系统包系统、变阻尼系统等。(4)智能控制的控制原理与主动控制基本一致,但外部控制力是由智能的智能可调阻尼器和智能材料驱动器提供。智能控制具备学习功能、适应
图 1-3 金属阻尼器构造(李钢,2006)(2)粘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就是利用粘滞材料(弹性胶泥、硅油、烃类高分子材料等)在运动时产生粘滞阻尼力并耗散能量的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按照阻尼力的产生原理可分为流动抗阻式粘滞阻尼器和剪切抗阻式粘滞阻尼器,具体分类如图 1-4 所示。流动抗阻式和剪切抗阻式的阻尼力产生原理如图 1-5 所示,流动抗阻式阻尼器通过活塞杆带动活塞运动时节流孔对粘滞材料的抗阻而产生阻尼力;剪切抗阻式阻尼器的阻尼力是由两块板相对运动时其间粘滞材料的剪切抗阻产生的(社团法人日本隔震结构协会,2008)。粘滞阻尼器流动抗阻型剪切抗阻型筒型阻尼器多层型阻尼器旋转筒型阻尼器粘滞阻尼墙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3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彬;何明胜;刘成钢;;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的减震性能[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彭岩;;日本开发出新的减震结构[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3期
3 顾培英,高明,赵颖;多自由度减震结构体系分析[J];海洋工程;1995年03期
4 顾培英,高明;单自由度减震结构体系分析[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5年02期
5 宋勇;靖建全;;复杂非金属减震结构的建模与等效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7年11期
6 徐永秋;何文福;杨晓波;;桥梁与房屋复合减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数值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4期
7 龚景海,邱国志,董石麟;线性互补方程解法在减震结构体系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8 夏昌;谭平;张颖;傅大宝;;新型巨子减震结构动力特性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4年03期
9 刘细宝;张国军;薛晨阳;许姣;王晓瑶;于佳琪;李辉;;矢量水听器的芯片级减震结构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6期
10 孙飞飞;曹鹄;;自回复跷动减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年;关宝树;;地下结构是减震结构[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2 孙广俊;李爱群;;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抗震可靠度简化分析[A];中国工程院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爱群;;日本311大地震之隔减震建筑考察与思考[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4 刘鹏飞;刘伟庆;王曙光;;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康迎杰;彭凌云;苏经宇;陆宜倩;常健;;以大质量比附属设备构造的MTMD减震结构优化设计及振动台试验研究[A];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9年
6 王增春;何艳丽;陈务军;;iTMD减震结构的弹塑性静力和动力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佳琦;张文芳;;附加黏滞消能器减震结构抗震性能研究[A];《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C];2017年
8 孙广俊;李爱群;;粘滞阻尼减震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韩建平;邹新磊;;非线性黏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与易损性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10 赵志鹏;张瑞甫;陈清军;潘超;王超;;基于减震比设计方法的惯容减震结构分析[A];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市均;日本隔震减震结构技术与设计[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2 张霞;设计秘密,建筑如何与地震抗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王梦然;首届科学探索奖在京颁发[N];江苏科技报;2019年
4 崔谦;照片随身存[N];计算机世界;2004年
5 本报记者 陈园园;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难题待解[N];中国建设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立华;新型格栅式摩擦阻尼器减震结构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2 郑久建;粘滞阻尼减震结构分析方法及设计理论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3年
3 任凤鸣;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4 胡辉;穿越活动断层的隧道减震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渊;模块化集装箱建筑减震结构体系性能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2 张锡朋;基于模型的框架结构减震设计方法及试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3 刘瑞文;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减震结构的性能和协同工作机理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4 薛建朝;标准固体阻尼器减震结构随机响应及地震作用取值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4年
5 冯波;冷成型钢仓储结构隔减震支座力学性能试验与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张红彬;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减震效果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金碧;框架剪力墙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和经济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5年
8 刘静静;不同耗能支撑减震结构抗震性能的比较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9 李杨龙;混合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10 朱晓霞;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14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1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