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摇摆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00:59
【摘要】:混凝土剪力墙可相对经济地组成结构抗震体系,且便于实现抗震措施。在国内外历次破坏性地震中,为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抗震设防区,特别是高烈度区普遍采用的混凝土剪力墙是通过其所能提供的承载能力来满足常遇地震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并通过变形能力保障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防倒塌要求,这种以结构能力作为主要判据的传统设计理念在本质上允许结构构件进入非线性到一定程度,并使结构特定部位在地震中率先发生破坏来耗散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可以较好的控制建筑物的倒塌,但由于构件截面塑性的过度发展,往往会使建筑物产生较大的损伤,震后修复难度大,由此导致的间接损失严重。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大震后结构功能的快速恢复。预应力混凝土摇摆墙是一种比较新的结构形式,其特点是墙片节点约束被释放,且沿墙高通长布置并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当发生大震时,在墙片节点处形成独特的界面摇摆机制,通过摇摆界面的张合效应来削弱结构地震响应。有效促进了震后结构功能的快速恢复。本文设计并制作了3片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摇摆墙,以初始预应力的大小和预应力筋的数量作为主要参数,通过试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预应力摇摆墙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滞回性能,分析了结构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残余变形、刚度退化、单圈耗能、累积耗能等,并对比分析了初始预应力的大小以及预应力筋的数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摇摆墙的残余变形小,自复位能力强,同时耗能能力较差;增大初始预应力可使预应力摇摆墙的弹性刚度增大,但对其极限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增加预应力筋的数量可使墙体的刚度和承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初始预应力的大小以及预应力筋的数量对预应力摇摆墙的耗能能力没有影响。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摇摆墙与基础的摇摆碰撞特性。结果表明,初始预应力的大小主要对预应力摇摆墙的振动周期产生影响;墙体的高宽比对其摇摆振动特性影响较大,高宽比较小的墙震动衰减速度明显加快。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作图法计算墙体与基础碰撞耗能的方法。
【图文】:

混凝土剪力墙,情况,自复位,体系


c) 弯曲破坏 d) 墙趾破碎图 1-1 混凝土剪力墙常见的地震损伤情况.1.3 自复位摇摆墙的概念及受力特点关于摇摆结构的研究大多来自于 Housner[8]关于地震中水槽结构摇摆特性的。1960 年智利发生了 Mw9.5 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然而一槽结构由于基础薄弱而发生了摇摆运动,因此免遭破坏。针对这类结构 Hous 1963 年建立了一个摇摆质量块模型(图 1-2 所示),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受力状的响应。Housner 关于摇摆结构的研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摇摆结构也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美日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自复位体系[9],该体系将预应力技术与装配式结构体系相结合,,提高了传统装配式结抗震性能。研究表明,该结构体系能有效的控制结构震损,提高结构震后恢复,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10-11]。

模型图,质量块,模型,自复位


图 1-2 摇摆质量块模型 图 1-3 自复位摇摆剪力墙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摇摆墙作为自复位结构的一种,其特点是在墙片与基础之及墙片与墙片之间形成接缝,在接缝位置处无普通钢筋贯通,仅通过施加预应方式将各结构单元约束为一个整体。当发生地震时,结构在接缝位置处产生独界面摇摆机制,通过摇摆界面的张开与闭合来削弱结构地震响应,界面处墙体生压应力而没有拉应力,充分发挥了混凝土材料受压而不受拉的特性;当地震时,在预应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墙体将回到原来的位置。预制混凝土墙与后粘结预应力筋的结合,使得摇摆墙系统在经历较大水平侧移时仅产生较小的,预应力筋在设计级地震中将保持弹性,其提供的恢复力提高了摇摆墙系统的覆能力,与传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相比,自复位摇摆墙的震后残余变形小,可能力强,但同时其耗能能力有限,典型的自复位摇摆墙的结构形式如图 1-3 所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352.11;TU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凤林;李小磊;高黔;;拉线初始预应力分布对拉线杆塔受力影响的研究[J];广东电力;2010年09期

2 杨立军;周丽;吴扬;吴丹;;幕墙支承体系双层索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王璋奇;杨文刚;张凯;陈大斌;;特高压单柱拉线塔受力特性及拉线初始预应力对其影响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09期

4 戴作虎;杨立军;;索桁架支承体系初始预应力分布计算[J];山西建筑;2006年04期

5 冯庆兴;张志宏;董石麟;;大跨度环形索桁结构体系的找形[J];空间结构;2006年04期

6 张志宏,董石麟;索杆梁混合单元体系的初始预应力分布确定问题[J];空间结构;2003年03期

7 任涛;陈务军;付功义;;索杆张力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计算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5期

8 陈佳德;冯尚德;;预应力FRP加固木梁的初始预应力值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9 向中富;预应力筋的传递长度——预应力筋回缩量与初始预应力的函数[J];国外桥梁;1994年02期

10 向新岸;冯远;董石麟;;一种索穹顶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确定的新方法——预载回弹法[J];工程力学;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尧治;董石麟;严慧;陈向阳;;索杆张力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计算[A];第九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张丽梅;杜守军;;两种索膜结构找形方法的比较[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晶晶;李亚明;刘兴业;;预应力技术在轻型门式刚架中的应用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侯欣琛;白正仙;徐常泽;;双层弦张弦梁的受力性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姜孝谟;袁勇;高日;徐国彬;;张拉整体结构的预应力优化[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6 苏建华;韩大建;王勇;;索网结构形状判定的杆长修正法[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刘学春;陈明;杨明;许可冉;齐宗林;张爱林;;多次预应力弦支穹顶体系研究[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六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宏;石永久;王岚;李征宇;;洛阳体育中心体育场罩棚结构设计与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郝亮亮;白正仙;;抗风索张弦梁的受力性能初步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峥;丁洁民;何志军;;大跨度张弦结构的应用与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詹伟东;葵花型索穹顶结构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张明山;弦支穹顶结构的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星;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摇摆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刘小伟;大跨度索穹顶结构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3 许嘉辉;新型损伤可控摇摆墙及其基本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4 裘毅冲;考虑施工作用的点支式玻璃幕墙承载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张海威;全钢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抗震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6 张勇;全局布索门式刚架的索参数确定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7 孙善星;大跨度索穹顶结构施工过程模拟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李强;800m超大跨度巨型斜拉下穿索承网格结构静力及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9 朱江;预应力钢柱在火灾环境下的热力耦合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10 余巧萍;索穹顶结构形态确定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1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21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f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