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香港私人发展公众休憩空间(POSPD)设计导控研究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0-04-12 05:45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土地呈现出高容积率和高开发密度的特点,特别是在土地商业价值较高的街区,独立用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显现不足。与此同时,随着国内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设计师有意或无意的在建设开发地块内设置出一些向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人们逐渐发现这类空间可以承担起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成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在建设用地内能够24小时免费供公众使用的开放空间,可称之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鉴于其公众性,亦可称之为建筑公众空间。这种类型的空间既可以位于室内也可以是室外露天空间,功能涵盖通行和休憩等各类活动。国外在这个部分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年代纽约的POPS(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政策,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最终影响全世界。香港实施的POSPD(Public Open Space in Private Development)政策借鉴了纽约经验,通过规划条例、合约管理、规范、监管环境、设计标准、公众参与等方面建构了完善的导控体系,成为实施建筑公众空间政策较为成功的亚洲城市之一。与内地相似的土地制度、文化背景和都市发展进度,使得香港在规划、建设和监管方面对内地建筑公众空间的设计和导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通过借鉴香港关于私人发展公众休憩空间(POSPD)政策的经验,指出内地现阶段建筑公众空间的发展问题,即尽管建筑公众空间已显露其重要性,但多数城市只停留在规划标准上的只言片语,没有形成系统的导控体系。基于此种情况提出了搭建规划、实施和监管体系,以完善建筑公众空间设计、建设和管理导控体系的详细措施。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研究,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背景、意义、对象和内容,综述国内外关于建筑公众空间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现状,解读建筑公众空间的概念、特征和表现,为导控体系的搭建提供立题依据与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论文核心,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分析和借鉴香港POSPD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结合实地调研总结个案中设计、管理、运行机制中的控制要素,梳理出香港POSPD设计导控体系的逻辑框架,即分为前期认证、中期搭建、后期监管三个阶段,并着重探讨其体系发展和设计标准。第三部分是启示部分,包括第五章,通过对比香港和内地在规划管理上的异同来探讨建筑公众空间设计导控在国内落地实施的可行性,以“规划-建设-使用”三个层次来搭建建筑公众空间导控体系,对管理构建方式和执行流程等细节标准提出建议。
【图文】:

公众空间,来源,作者,方式


开发商需提供符合规定的市政设施建设或提供建筑公众空间(图1-1),建设完成后的公益性设施政府可以选择收回其管理、运营、维护权,也可以选择交由私人开发商代为管理、运营和维护;而私人开发商在其项目地块内为交换奖励而建设的公共开放空间则需要其自行管理、运营和维护,政府则作为监管方制定规范和行为准则。奖励机制诞生于美国的“奖励区划法”,奖励的主要内容是容积率,因此该机制也是作为一种容积率的弹性管制措施6,能够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工具和成果审核的依据。图 1- 1 建筑公众空间实现的方式(来源:作者自绘)5杨泳雯. 基于纽约 POPS 经验的建筑公众空间设计管控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6戴锏. 美国容积率调控技术的体系化演变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探析,纽约市,容积率,高度控制


图 1- 2 不同容积率分区的高度控制(来源:《美国纽约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析》)纽约的成功影响了全世界,各个城市开始重视建筑公众空间的建设和导控,包括西雅图、温哥华、墨尔本、哥本哈根等高密度缺少公共空间的国际化大都市,都相继开启了建筑公众空间的试验场,但是对于当前中国境内城市所面临的公共空间困境来说,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的借鉴意义有限。司玲的《严峻的挑战与本土的回应——评<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问题和对策>》就详细阐述了西方经验的不足,即他们与我国的现状有两个脱节,一是城市现状及文化、政治背景上的“质量”的不同;二是城市发展进程上的“时差”。实践证明盲目的照搬往往是事半功倍或者事与愿违。而亚太城市与我国城市不是有着类似的“质量”,就是处于类似的发展阶段,有的往往只比我们早十来年,例如香港的 POSPD,从课题的提出到相关法规和导控体系的建立,仅仅用了 10 年时间,值得深入研究其快速成长的经验。1970 年,日本修正《建筑基准法》法案,提出了以奖励容积率的方式促使建设地块用地范围内提供开放空间,,即公共化的建筑公众空间。修正后的建筑基准法规定建筑公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4.113


本文编号:2624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24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5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