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麦秆纤维多孔陶粒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00:22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不透水的路面及建筑阻碍了环境透水、透气的需要,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和地面雨水径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多孔混凝土具有大量连通孔隙,能连通上下生态环境,是海绵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材料。另一方面,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砂石等材料日益短缺,因此,对秸秆及陶粒作为粗骨料的合理利用符合利废经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要求。本文通过大量试验,采用麦秆纤维和陶粒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多孔混凝土,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试验材料的预处理。陶粒处理成饱和面干,麦秆纤维短切后采用4%NaOH溶液浸泡并冲水洗净后烘干。(2)配合比设计及试件成型方式的研究。根据填充理论,以目标孔隙率为设计指标,确定了麦秆纤维多孔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试件采用在振动台振动30s的成型方式。(3)麦秆纤维多孔陶粒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在水灰比为0.3,麦秆纤维掺量为0、2%、4%、6%,目标孔隙率为5%、10%、15%、20%、25%以及不同骨料粒径(1#陶粒(粒径10-20mm)和2#陶粒(粒径5-10mm))的情况下,测定了多孔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干密度、孔隙率、绝干和饱水状态下的导热系数。由1#陶粒配制的多孔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范围为0.595MPa~3.579MPa,干密度范围为613kg/m~3~886kg/m~3,实测孔隙率的范围为36.5%~52.4%;2#陶粒与1#陶粒配制的多孔混凝土相比,其28d抗压强度大于1#陶粒配制的多孔混凝土,而干密度和实测孔隙率均有所减小,无论是绝干状态或是饱水状态,其导热系数均小于1#陶粒所配制的多孔混凝土,导热系数最小值为0.4182W/(m·K)。(4)麦秆纤维多孔陶粒混凝土的应用研究。根据这种多孔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设计出了新型的倒置式屋面和通风屋面结构。
【图文】:

照片,麦秆纤维,照片


闫思嘉[60]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下麦秆纤维的失重率,发现浸泡和沸水蒸煮处理,用 NaOH 溶液处理后麦秆纤维的失重率较大液浸泡处理 12h 后失重率达 35.6%,可见碱液对于破坏麦秆表面的蜡的糖分具有明显的作用。潘刚伟等[61]采用碱液对麦秆纤维进行了处理 30mL/g、NaOH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4%、温度为 100℃下处理 60min 的麦秆纤维,表面疏松,增大了比表面积,存在凹凸状的裂纹,其断度与处理前没有明显差异,且纤维素的质量分数提高到 71.40%,另接触角变小,与处理前相比变化幅度明显,表面粘附功能变大。张琳 溶液对小麦秸秆纤维的处理情况,发现其质量损失率随着浸泡时间的 后逐渐趋于稳定;随 NaOH 溶液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超出 4%后增纤维在质量分数为 3.5%的 NaOH 溶液中浸泡 24h 处理前后的电镜扫 所示,处理前纤维表面很平滑,而处理后的表面变得粗糙,非常不平状态。

麦秆纤维,碱处理,多孔混凝土


(b)碱处理图 2-4 碱处理前后的麦秆纤维泥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材料一般为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盐水泥等,在潮湿环境下,一些水泥的水化产物不稳定,不能用于多孔混凝土的配制[64]。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品种和强度等级对多孔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较大,选取能下性能的需要。 PC42.5 复合硅酸盐水泥。水为普通饮用水。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肖凡;李继祥;;刚性纤维增强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2 殷志奎;于苗;张杰;;透水砖在济南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山东水利;2015年05期

3 张强;李耀庄;刘保华;;秸秆资源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5年04期

4 高润东;李向民;许清风;杜敏山;;聚丙烯仿钢纤维(PPTF)透水混凝土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5年03期

5 张茂刚;费伟;uQ中重光;;基于孔隙率控制的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J];工业建筑;2014年10期

6 梁文旭;;刚性聚合纤维多孔混凝土应用可行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年09期

7 路贺伟;孙立军;;基于目标孔隙率的多孔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上海公路;2013年04期

8 张琳;刘福胜;任淑霞;邱淑军;崔兆彦;;小麦秸秆纤维水泥基材料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3年09期

9 李超飞;苏有文;陈国平;;植物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J];混凝土;2013年05期

10 郭兵;;种植屋面与通风屋面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J];节能;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元田;孙兆俊;;保温隔热材料及其应用现状研究[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艾军;麦秆纤维特性及脲醛树脂麦秆纤维板工艺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渊;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2 蒙德淼;陶粒屋顶雨水截流与被动蒸发降温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3 闫思嘉;水泥基秸秆纤维复合材料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4 郭桂香;集料骨架结构对多孔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5 赵洪;预制竹筋多孔混凝土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鸽;透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7 颜小波;多孔生态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8 曾卫;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巫昊峰;绿色陶粒及其透水混凝土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赵黎;双层屋面空气层隔热性能计算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32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32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3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