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扩底桩竖向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11:09

  本文关键词:扩底桩竖向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扩底桩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桩型,其具有加固软基效果好、工后沉降小、侧向变形小、抗拔性能好等优点,在软土地基加固处理工程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扩底桩的研究多为工程应用中的施工技术的介绍和总结,或者是基于现场试验和室内模型试验的承载特性研究,但是对于扩底实心桩和常规的等直径实心桩的对比模型试验研究,以及扩底管桩与常规的等直径管桩的对比模型试验研究涉及的不多,针对现有对于扩底桩模型试验研究中的不足,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机理的研究,介绍了桩基础模型试验以及各种截面桩型的研究现状。2.介绍了模型试验的理论基础,对于模型试验中的模型箱、模型相似比、加载装置和加载方案、桩的布置和测量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对模型试验的地基土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得到了土的基本物理参数。制作了模型桩并对模型桩表面进行测试元件的粘贴,确定了模型桩的埋设控制措施并安装调试数据采集系统。3.在相同混凝土用量和相同直径的情况下,对扩底实心桩和等直径的实心桩、扩底管桩和等直径的管桩分别进行了竖向抗压室内模型试验,整理出了四种桩型的荷载沉降曲线,得出了各桩型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整理出了桩身轴力的分布、桩侧摩阻力的分布以及桩端阻力随桩顶荷载的变化,并对扩底实心桩和等直径实心桩、扩底管桩和等直径管桩的竖向抗压承载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4.在相同混凝土用量和相同直径的情况下,对扩底实心桩和等直径的实心桩、扩底管桩和等直径的管桩分别进行了竖向抗拔室内模型试验,整理出了四种桩型的荷载上拔位移曲线,得到了各桩型的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整理出了桩身轴力的分布、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并对扩底实心桩和等直径实心桩、扩底管桩和等直径管桩的竖向抗拔承载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扩底桩 模型试验 竖向承载特性 对比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7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2-13
  • 1.2 桩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 1.2.1 桩基竖向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2.2 桩基模型试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4-15
  • 1.2.3 变截面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
  • 1.3 研究扩底桩目前存在的问题20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0-21
  • 1.5 本章小结21-23
  • 2 模型试验设计与模型系统23-43
  • 2.1 概述23
  • 2.2 模型试验的理论基础23-26
  • 2.2.1 相似理论23-24
  • 2.2.2 相似性准则24-26
  • 2.3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26-33
  • 2.3.1 试验原型桩26
  • 2.3.2 模型相似比26
  • 2.3.3 模型箱及加载装置26-27
  • 2.3.4 模型桩的布置27
  • 2.3.5 数据量测系统27-32
  • 2.3.6 模型试验加载方案32-33
  • 2.4 模型试验准备和步骤33-42
  • 2.4.1 地基土及参数确定34
  • 2.4.2 模型桩的制作34-37
  • 2.4.3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37-39
  • 2.4.4 模型桩的埋设控制39-41
  • 2.4.5 安装调试数据采集系统41-42
  • 2.5 本章小结42-43
  • 3 竖向抗压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43-60
  • 3.1 概述43
  • 3.2 抗压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43-59
  • 3.2.1 荷载沉降结果整理及分析43-48
  • 3.2.2 桩身轴力的计算及分析48-52
  • 3.2.3 桩身侧摩阻力计算及分析52-57
  • 3.2.4 桩端阻力计算及分析57-59
  • 3.3 本章小结59-60
  • 4 竖向抗拔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60-76
  • 4.1 概述60
  • 4.2 抗拔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60-75
  • 4.2.1 荷载位移数据整理及分析60-65
  • 4.2.2 桩身轴力的计算及分析65-69
  • 4.2.3 桩身侧摩阻力计算及分析69-75
  • 4.3 本章小结75-76
  • 5 结论与展望76-79
  • 5.1 本文结论76-77
  • 5.2 研究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耀义;人工挖孔扩底桩砖砌护壁分析[J];广西城镇建设;2004年11期

2 周指示,符碧惠,唐贡辉;浅谈大直径扩底桩的设计[J];山西建筑;2005年01期

3 谢振宇;胡可心;;夯实扩底桩的应用[J];重庆建筑;2008年06期

4 孔国强;人工挖孔扩底桩的设计、施工与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1994年03期

5 屈建民;应用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桩提高效益的探讨[J];建筑结构;1999年05期

6 徐必超;人工挖孔大直径扩底桩的设计探讨[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林道宏;扩底桩在层状软土地基中的工程实践[J];西部探矿工程;2000年05期

8 俞峰;钻孔灌注扩底桩的设计与应用[J];铁道建筑;2001年04期

9 郭英民;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桩的设计[J];河北电力技术;2001年05期

10 俞峰;钻孔灌注扩底桩应用两例[J];浙江建筑;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孟德;石振明;刘伟涛;宋爽;;软土地区某场地扩底桩原型现场对比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韩建平;苏长吉;苏琳;苏琪;;人工挖孔低承台大直径扩底桩的设计计算[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付友冬;;大直径扩底桩工作机理的探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4 黄小娟;赵新铭;;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桩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张志扬;戴兴国;;扩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A];金属矿采矿科学技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宰金璋;陈文;肖永正;余斯复;;层状土中扩底桩的沉降特性研究与工程实践[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朱骏;陈国兴;;扩底钻孔灌注桩与不扩底桩的承载力和沉降对比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王常清;赵松波;;大直径扩底桩底压浆桩的设计与施工[A];新形势与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凌辉;罗斌;;扩底桩的抗拔机理与计算公式的探讨[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之春;赵经海;;一柱一桩大直径扩底桩基础的设计方法研究[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庆红;大直径扩底桩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俊林;大直径扩底单桩水平载荷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伟杰;扩底桩竖向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志宽;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桩承载力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郑州大学;2010年

3 丁胜仁;大直径挖孔扩底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4 霍志芳;人工挖孔扩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D];长安大学;2002年

5 俞剑龙;钻孔灌注扩底桩抗拔承载力及耐久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张志扬;粘土中扩底桩承载性状及承载力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王维金;扩底桩抗拔承载力的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8 侯超群;人工挖孔扩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9 李坤轩;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与数值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10 陈杰刚;高压旋喷扩底桩的承载机理及其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扩底桩竖向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5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a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