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无粘性土模型试验饱和度测试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05:41
【摘要】:工程场地的物理模拟试验是研究其震害发生机理和评估工程震害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饱和无粘性土试验尤其液化模拟更是当前工程所需和研究热点。饱和度是饱和无粘土模型成型的关键因素在单元体试验历史研究中已经表明并在学术界达成共识,饱和度对饱和无粘性土试验结果影响显著。以液化试验为例,在饱和度0.98到1.00范围内降低1%,抗液化循环应力比可增加30%以上,因而发展了B值法控制试验模型的饱和度,并成为当前单元体试验制模的控制标准之一。模型试验的制模饱和技术主要借鉴于单元体试验,但分析表明单元体试验中常用的B值饱和度控制法不适用于模型试验,不可直接拓展到模型试验,当前模型试验饱和度的控制方法仍然依赖于经验,这与模型试验对原型模拟的定量控制要求是不匹配的,致使试验结果欠缺稳定性、延续性和横向可比性,因此急需建立适用于土工模型试验的饱和度控制方法和标准。本文工作基于无粘性土模型试验对饱和度控制方法的迫切需求,旨在探索一套合理的模型饱和度测试方法,主要相关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梳理目前主要的饱和无粘性土模型试验饱和制样及饱和度评估方法,指出目前饱和度控制多依赖于经验而且单元体试验中的B值饱和标准不适用于模型试验,为提升模型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延续性和横向可比性,急需建立适用于模型试验的无粘性土试样饱和度测量方法。2)以物理学中描述气体状态的波义尔-马略特定理为基础,提出了一套无粘性土饱和度测试方法,并对公式进行了误差分析,研发了相关仪器设备应用于无粘性土模型的饱和度测试,通过一组平行试验并对比饱和度的直接定义方法,验证了该饱和度测试方法的有效性。3)应用所提出饱和度测试方法,比较了当前模型试验中常用的水沉法(脱气水)、真空漫水法和真空滴水法的制样饱和效果。研究表明在使用脱气水作为基质的条件下,水沉法的饱和效果仍然较差,饱和度上限约为0.995,相当于单元体试验B值0.8左右饱和度,真空漫水法和真空滴水法的饱和度较高,饱和度上限约为0.998,相当于单元体试验B值0.9左右饱和度。4)研究了试样饱和度随静置浸泡时间的变化关系。基于对比试验结果指出饱和度随试样静置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趋势逐步减缓,符合时间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在可控时间内,饱和制样方法控制了试样的饱和度上限。进而从精细控制与简单易用两个维度推荐了两套无粘性土制样饱和方法流程,其一是以真空漫水法为基础的精细化方法,其二是在只能使用水沉法制样的工况下,主要通过合理控制试样静置浸泡时间使之达到该方法下最佳饱和度。
【图文】:

无粘性土模型试验饱和度测试方法研究


饱和无粘性土基本模型与饱和度测量基本原理

无粘性土模型试验饱和度测试方法研究


设备结构组成与连接示意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柏龙;;浅析沿海堤基无粘性土渗透变形的判别及其影响因素[J];岩土工程界;2008年08期

2 段彦超;魏惠文;;浅议粘性土、无粘性土和少粘性土[J];岩土工程界;2006年09期

3 H.B.西特;费余绮;;无粘性土动力分析的模量和阻尼系数[J];河海大学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4 唐志成 ,彭胤宗 ,宋教吾;无粘性土中刚性挡土墙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5 P.J. Visser,朱勇辉;无粘性土堤的溃堤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年03期

6 张葛良;无粘性土堤防护脚深度设计[J];吉林水利;1995年03期

7 谢根卜,王自忠,,周爱玲;无粘性土上游坝坡稳定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1995年02期

8 张克昌;无粘性土压实与含水量的试验及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1986年08期

9 王淑华;无粘性土筑堤施工碾压试验[J];北京水利;2002年01期

10 杨雪强,陈桂林;论粘性土转化为无粘性土的物理基础[J];岩土工程技术;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汪闻韶;;土的动力性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2 殷成胜;殷如阳;卢佩霞;;无粘性土的冲刷机理[A];江苏省公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C];2015年

3 张文琦;;无粘性边坡折线分析法[A];新疆水利学会获奖论文集(1989-1998)[C];1999年

4 焦迎新;陈秀娟;周茜;;坝坡稳定计算的基本理论与分析[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5 闫澍旺;陈环;;极限分析方法求极限承载力的问题及改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龙;基于CLoE亚塑性理论的无粘性土力学行为数值分析[D];武汉大学;2014年

2 熊保林;无粘性土亚塑性本构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史宏彦;无粘性土的应力矢量本构模型[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4 陈铖;基于模糊集塑性理论的无粘性土循环荷载本构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旭;无粘性土模型试验饱和度测试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2 崔荣方;无粘性土的渗透特性及其管涌破坏机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戴夏斌;墙后有限宽度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试验及数值模拟[D];湖南大学;2016年

4 王洪波;基于亚塑性理论的无粘性土压缩曲线和静止土压力系数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杨思敏;浸水条件下有限宽度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模型试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8年

6 黄文竞;高压应力下石英砂颗粒破碎机理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英雪;无线传感器信号在限定空间传输特性[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窦志刚;强夯法加固无粘性土的动应力传播规律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杨阳;强夯法加固无粘性土路基的动应力传播规律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黄学刚;小直径圆形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及其力学性能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2655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55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