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知觉体验的建筑界面材质表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3:21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建筑设计专业首当其冲,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国内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工期紧、设计周期短、细部设计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建筑质量、环境品质不理想等问题。基于此,选题试图通过对材质的分层研究,增强建筑界面材质表现,为深化建筑细部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期呈现更有温度的建筑,也为改善城市面貌、表诉城市精神增添可读性。论文以建筑界面材质的表现为研究对象,以知觉体验作为感知的情感诉求,通过对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感受的挖掘,以身体感知为视角进一步分析研究材质的属性。主张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建筑的空间和界面材质的关系,坚持以知觉体验的真实呈现作为研究的基本价值观,以界面材质的真实性、地域性和人文情感来表达建筑风貌。论文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来源,提出界面材质对建筑气质营造的重要性,确定论文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第二章是对界面材质的概念给予明确的阐述,并归纳总结材质的类别、构成特征以及历史发展的状况;第三章结合材质的基本属性对材料表现的现象进行分析,体现界面材质的可设计性,并通过对国内外建筑案例分析,总结材质的特点,归纳材质的风格、搭配与连接等组合方式;第四章是针对建筑的知觉体验进行细化分析,通过材质自身的视觉吸引力、触觉感染力、嗅觉及味觉的记忆力以及听觉的辨别能力,达到界面材质与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第五章分析材质的综合应用,以及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衍生的情境下,结合细部设计,体现建筑精细化的设计需求,因地制宜的将界面材质的知觉体验融入建筑的地域性中,营造适宜的场所感。基于知觉体验的建筑界面材质表现研究能够实现传统的设计元素与新型材料之间的结合,使建筑用独特的材质方式阐述自身的性格,面对建筑师、建筑与使用者三者的关系时,能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图文】:

银行,折中主义,风格派,线脚


谐、均一等效果。、风格派和构成派,历经折中主义和复古疑问。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他们在极力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的束缚,发展新的界面美学。光洁的墙面、”的玻璃窗、几乎不用装饰的线脚等等,格。图 2-2 爱荷华州国家贸易银行Fig2-2 Merchants National Bank图片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450604570/

有机建筑,材质,建筑界面,客体


装饰是对功能的强化,由外及里的视觉传达。2.4.2 有机建筑界面的自然意象美国建筑师赖特是有机建筑的代表人物,崇尚老子的哲学观“道法自然”,认为建筑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形状,而是存在由内及外有机的系统,,和环境相协调,即建筑是从所处的区域长出来的。空间是有机建筑的本体,其他如屋顶、门窗以及墙体是客体,客体依附于主体而存在,同时界面的材质也是一种附属品,通过表达其所富有的知觉特性,达到建筑界面的统一和完整性。赖特的代表作流水别墅(图 2-3),其界面材质采用毛石墙面和玻璃的材料,达到分割空间的效果。分层空间是这栋别墅设计的亮点,但是其界面材质的选择也是其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毛石和山体融为一体,使建筑由山体中蔓延出来,玻璃的透明性使空间互相呼应,显而不明的隐约感促使建筑与环境相呼应,周边树木透过玻璃成为建筑的借景,溪水从起居室下流过,透过建筑界面,传递给业主,声音成为体验建筑的一部分,增加听觉感知使建筑物成为环境的组成元素。界面材质在环境中的融恰性也是有机建筑的重要考量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J];中国勘察设计;2018年05期

2 郭静;;青岛里院建筑保护利用探研[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3期

3 吴国源;周庆华;;中国建筑传统的思想特征及其解释方法问题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吉达,通往麦加的门户[J];文明;2017年Z1期

5 陶宗震;;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建筑的艺术风格和民族形式问题[J];华中建筑;1987年04期

6 李敏泉;;传统——一个永恒的“现在时”(对建筑“民族形式”的再认识)[J];新建筑;1987年01期

7 芦原义信;尹培桐;;续街道的美学(六)[J];新建筑;1987年04期

8 孔勤;;中国佛塔史话[J];法音;1988年06期

9 侯幼彬;;文化碰撞与“中西建筑交融”[J];华中建筑;1988年03期

10 陈伯冲;;传统学、文化与建筑[J];新建筑;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朱晓东;;建筑更新的观点与方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蓝戊己;;移位技术在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中的应用[A];中国民族建筑2017年11月刊(总第168期)——城市更新 文化传承专刊[C];2017年

3 李晓杨;;中国早期土坯建筑发展概述[A];文化遗产与公众考古(第一辑)[C];2015年

4 高琛;;营造的智慧——南捕厅传统建筑修缮保护工程中的适用性技术研究[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5 郭维钧;;建筑由智能化到数字化[A];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方佩岚;《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第二批发布[N];建筑时报;2018年

2 李宝才;古建筑:凝固在大地上的华美乐章[N];检察日报;2017年

3 李武英;从建筑选秀论创作生态[N];建筑时报;2009年

4 伯克;重拾现代精神 再释建筑自由[N];中华建筑报;2009年

5 胡虹娅;彭培根:培养科班和赤脚建筑师的建筑师[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娄立平、王志强;中国建筑语境遭遇“强权”[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7 张同吾;建筑的包容与变幻[N];检察日报;2002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牛建宏;寻找失落的民族建筑传统[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 金磊;在国民教育中普及建筑文化[N];中国青年报;2014年

10 余红举 张应昂;刘强华委员:规划应体现新老城区完美结合[N];南昌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戴路;经济转型时期建筑文化震荡现象五题[D];天津大学;2004年

2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清华大学;2004年

3 汤朝晖;相容建筑[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4 王育林;现代建筑运动的地域性拓展[D];天津大学;2005年

5 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6 赵慧宁;建筑环境与人文意识[D];东南大学;2005年

7 王奕伟;绿建筑评估指标适用性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清华大学;2006年

9 赵劲松;建筑的原创与概念的更新[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逵欢;商业背景下传统一颗印建筑更新利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2 陈扬;北京地区山地汉传佛寺建筑空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

3 谢骁;基于材料表达闽南建筑地域性传承解析[D];厦门大学;2018年

4 刘本丽;基于分形建筑美学角度的当代小型商店建筑外立面设计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5 谷文静;基于知觉体验的建筑界面材质表现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年

6 刘一琳;中国当代南方拱形大跨竹建筑的演变及应用拓展[D];湖南大学;2014年

7 侯凌超;传统材料肌理对地区建筑文化表达的影响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年

8 陈强;永靖白塔寺川传统建筑技艺传承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9 王君;徽州建筑演变历程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8年

10 孙首康;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1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61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a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