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严寒地区建筑中庭热环境及气流分布的测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07:19
【摘要】:中庭作为建筑内部的半开阔公共空间,连接建筑室内外环境,对室外气候起缓冲作用,营造一个舒适的中庭热环境及气流分布能有效改善整个建筑空间的热环境。由于严寒地区特殊的气象条件,以及中庭温度场和气流场测试的困难性,关于严寒地区中庭热环境及气流分布的研究较少。针对严寒地区的中庭热环境特性,本文选用现场实测和缩尺模型实验研究两种研究方式,主要研究严寒地区中庭内部温度场及气流场分布规律,以及中庭特性对中庭内部热环境及气流分布的影响,从而提出实际建筑中庭改善热环境及气流分布的相关建议。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中庭热环境现场实测研究:选取严寒地区典型建筑中庭为测试对象,因地制宜设计现场实测方案,于冬夏季典型气象日进行热环境现场测试,研究严寒地区冬夏季中庭内部温度分布规律。中庭缩尺模型实验研究:搭建缩尺模型实验试验台,设计实验方案,改变缩尺中庭的通风方式及开口形式进行实验,分别测量缩尺中庭的温度分布及气流场,研究中庭通风方式及自然通风开口形式对中庭热环境及气流分布规律的影响。围绕上述研究内容,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严寒地区冬夏季中庭室温空间分布均具有一定的垂直温度梯度和水平不均匀性。夏季,中庭室温沿高度的升高递增,垂直温差和水平温差大,中庭室温空间分布逐时变化;冬季,地暖采暖,中庭室温沿高度的升高递减,垂直温差和水平温差较小,空间分布均匀稳定。冬夏两季,室外气温、太阳辐射、室内墙体温度均能影响中庭室温分布规律,中庭室温随以上参数的增大而增大。严寒地区冬夏中庭温度场具有不同特性。夏季,中庭室温受室外气候影响大,空间差异性强,分布规律逐时波动;冬季,中庭温度场分布规律与采暖方式相关,中庭室温受室外极端气象影响小,空间分布均匀稳定。自然通风及机械通风均能有效改善中庭热环境及气流分布,机械通风改善效果更佳。自然通风不同的开口形式下,中庭热环境与气流分布规律不同。严寒地区夏季气候舒适,建筑中庭可优先考虑自然通风改善中庭热环境及气流分布,并结合建筑实际需求选取改善效果最优的开口形式,在自然通风完全无法满足建筑需求时再使用机械通风,以降低建筑能耗。
【图文】:

框架图,课题研究,框架


课题研究框架

温度分布,中庭,建筑设计院


中庭热环境现场测试主要目的为:分析严寒地区冬夏中庭内部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研究室内外各特性参数对中庭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测试前期调研需确定的信息有:中庭尺寸(长、宽、高)、测试中庭人员的逐时分布规律、中庭内热源分布等。测试时需测试的参数:中庭温度分布(大量布置离散温度测点)、中庭边壁温度(墙体表面温度、地表面温度)和室外气象参数(室外空气温度、室外太阳辐射强度)。2.1.2 测试地点及时间综合考虑测试可行性、中庭典型性等因素之后,最终确定以哈尔滨某办公建筑中庭作为测试地点。中庭结构规则,高度适中,为典型的四向矩形中庭,代表性强,测试可实施性大。如下图 2-1、图 2-1 所示。测试中庭长 25m,宽 11m,高 25m,四向矩形中庭,H 型剖面形态,顶界面形状为 A 型,玻璃屋顶。办公建筑,,中庭内人员在上下班时间段较为密集;中庭玻璃顶采光良好,内部灯具布置较少;设备主要有电梯、广告屏等。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1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涛;徐健;奚慧建;;严寒地区典型村镇的防灾安全应对策略[J];住区;2018年06期

2 张立宝;高凤杰;杜可;高君峰;;东北严寒地区村镇环境现状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年11期

3 黄婧雯;潘晓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乡村连队农房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7年11期

4 聂勇;;电供暖将成为严寒地区城镇供热的有力补充[J];供热制冷;2016年03期

5 王涛;程文;;严寒地区村庄空间特征及其优化策略[J];规划师;2015年06期

6 王西奇;王封顺;张浩;;严寒地区农村居民对冬季炕供暖的心理评价[J];山西青年;2017年15期

7 李英丁;张铬;;彩色混凝土路面砖的生产方式及其严寒地区的应用[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年10期

8 金虹,赵华,盛晔;严寒地区乡村住宅热工质量分析与对策[J];低温建筑技术;2000年02期

9 ;冬季严寒地区防止幼龄果树抽干的方法[J];农业科技通讯;1994年11期

10 李加和,张魁洁,王连杰;严寒地区节能养护坑的研制及应用[J];混凝土;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先进;;严寒地区围护设计应注意的问题[A];中国大型建筑钢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C];2007年

2 朱琦静;姜彦冰;;基于精明收缩策略的严寒地区村庄空间优化方法[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年

3 王涛;程文;;绿色视角下严寒地区村镇现状特征及规划转型研究[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7年

4 王丽颖;;严寒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佳;;严寒地区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A];高寒地区高速铁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6 李静海;;严寒地区大容量电厂主厂房采暖测试分析与设计优化论证[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荣婧宏;刘晓光;吴冰;;严寒地区乡村室外风环境模拟研究[A];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9年

8 鲍晚楠;;分层城市理论在严寒地区中小城市规划的应用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崔亚南;;严寒地区运营隧道渗漏水病害综合整治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防水排水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10 张玉;赵立华;;严寒地区住宅小区室外风场的数值模拟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春雨 郑传海 马晓凤;打造严寒地区四电系统集成精品工程[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执笔 张建友;严寒地区,群文活动不缺席[N];中国文化报;2017年

3 中国楼市记者  苏擎;沈阳首开严寒地区强制节能[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文吉;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在严寒地区的实践[N];中国建设报;2014年

5 记者 狄婕;推动严寒地区绿色建筑研发推广[N];黑龙江日报;2013年

6 记者 曹传明 刘参昌;东北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N];中国建设报;2011年

7 记者 敖娟;“严寒地区塑料门窗成套技术”验收会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7年

8 记者 陈树青 通讯员 尤春颖 史少龙;我国首座严寒地区大跨浅埋隧道获国家级工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9 通讯员 贾红;“严寒地区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铁道部审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m8;做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引领者[N];中国建材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薇;基于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构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宁浩然;严寒地区供暖建筑环境人体热舒适与热适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王成山;严寒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研究与温控防裂技术[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石刚强;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和工程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5 张姝;严寒地区空气源土壤蓄热式热泵系统及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任洪国;热宜居视角下严寒地区农村住宅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刘慧芳;严寒地区全玻璃真空管集热系统自循环防冻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杨众凯;基于行驶工况的严寒地区公共汽车通用动力系统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张锐;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严寒地区外窗物理性能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白天;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地埋管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严寒地区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刘岩;严寒地区民用建筑屋面有组织排水优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媛媛;严寒地区楼宇型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郑宏锐;严寒地区典型墙体热湿耦合传递及冻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向艳;严寒地区建筑中庭热环境及气流分布的测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6 雷永生;严寒地区城市室外热舒适多维度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7 郑伟程;严寒地区军队营房建筑的节能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8 魏欣桐;基于热舒适的严寒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9 罗琳;学习效率导向下的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形态节能设计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孙国飞;建筑被动房技术在我国严寒地区的应用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63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63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