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广佛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3:03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第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日益增高,其中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和租赁商务服务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为突出。广佛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体现出特大都市群结合工业环境的城市群产业集群圈层结构,小规模的城市区域圈层配套发展聚集、整合和集群。广佛大都市基本实现从生产要素约束型向产业布局优化的产业转移过渡和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了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中坚力量,以及提升大都市产业在世界区域空间竞争力的焦点。因此,本文选择对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都市区空间内聚类现象进行研究,为提升广佛都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世界城市中的地位,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框架,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世界城市体系和新产业空间视域下的商务楼宇聚类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测算研究。第二部分运用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中重要空间载体的商务楼宇数据,研究广佛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与聚类情况,在广佛大都市区商务楼宇集聚现状和特征中分析其与城市的空间耦合关系(第四章),然后,重点分析广佛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空间和商务楼宇数据聚类的耦合影响因素(第五章)。第三部分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提出了广佛生产性服务业聚类与城市空间的生态圈层建设的机制,并并提出了相关生态圈层从上至下“重构”和“织补”的政策必要性。聚类分析的主要结论: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呈现主要聚集在城市CBD空间,且聚类可以划分为CAZ—CBD—Sub-CBD圈层结构;空间载体商务楼宇与城市空间扩散发展的耦合研究表明:市场环境内生产性服务产业内部力量和外部作用机制对广佛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的正效应和生态圈层构建的负效应;政府政策措施为城市CAZ空间超巨核空间聚集趋势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集聚呈现正相关,但是对城市生态圈层而言,政策调控市场的措施对于空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显著的负相关效应,便于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层的构建。
【图文】:

大都市,核心区,来源,图片


图 1-1 研究区域-广佛同城规划广佛大都市核心区(图片来源:自绘)1.2.3 集聚区空间特征问题的提出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会计、金融、保险、广告和研究开发是当前重要世界城市全球高端生产性服务产业价值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广佛大都市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不例外,其中以会计、金融和广告行业为支撑产业的基础最好。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广州也是提出建设高水平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通过运用商务办公空间位置数据分析的空间聚类分析法,对广佛大都市区商务楼宇其地理位置分布、各建筑面积数据、区域从业人口等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并对广佛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楼宇集聚集群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楼宇单元为空间分析点,就其在城市空间分布的聚类性和集聚程度作出分析,,从中结合现有城市发展政策等,分析广佛大都市圈层内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单独行政区发展现象,得出其集聚的空间基本特征

示意图,框架,论文研究,示意图


论文研究框架示意图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素霞;毛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模式与经验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12期

2 杨德进;徐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旅游适应性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09期

3 运迎霞;杨德进;郭力君;;大都市新产业空间发展及天津培育对策探讨[J];城市规划;2013年12期

4 毛艳华;肖延兵;;CEPA十年来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效应评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高运胜;;文献综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动因、模式与演化[J];国际商务研究;2013年05期

6 戚路辉;;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布局演变及特征研究[J];山西建筑;2013年22期

7 温锋华;许学强;;广州商务办公空间发展及其与城市空间的耦合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2期

8 赵渺希;陈晨;;中国城市体系中航空网络与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2期

9 李仙德;侯建娜;;Sub-CBD产业空间组织研究——以东京都新宿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2期

10 李立勋;买买提江;;广州的生产服务业与CBD发展[J];城市规划;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戚路辉;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布局特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杨德进;大都市新产业空间发展及其城市空间结构响应[D];天津大学;2012年

3 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晓博;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陶纪明;上海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付磊;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D];同济大学;2008年

8 程大涛;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集群组织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沛余;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D];南京大学;2018年

2 岑迪;基于“流—空间”视角的珠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江洋;我国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4 李文丽;论彼得·霍尔的世界城市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5 吴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7 马吴斌;上海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于秀霞;生态关系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李鼎宇;城乡结合带规划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王金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66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66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c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