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动记录处理方式对结构弹塑性响应的影响研究
【图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面概念处理方案也会去除同震位移对应的内容。研究人员试图用各种技术来恢复同震位移,去除低频内容的噪声部分,保留与同震位移相对应的信号。高通滤波的地面运动处理产生零基线波形,不保留同震位移分量。早在 1976 年,,Bogdanov 和 Graizer 就提出了提取残余位移的替代方法。在Graizer 中,提出了一种从原始时间序列中减去三阶多项式的多项式平差技术,多项式系数是由调整速度平方和的最小值决定的。Graizer 指出,作为使用该方法的条件之一,旋转和倾斜的影响应该是很小的,由于有证据表明在这次地震期间加德满都周围倾斜,这种方法将不会被使用。可能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 Iwan 等人的,随后被一些研究人员进行了改进。Iwan 建议使用两个恒定加速度调整,am在 t1到 t2的时间,af在 t2到 tf的时间,通常以 tf作为记录的结束(td),以修正线速度的趋势。Iwan 等人提出的一些建议,如基于阈值加速度(50cm /sec.2)的时间即时选择,是专门基于所研究的传感器的响应。随后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进行了改进,这表明该方法可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地面运动记录和传感器行为。
第一章 绪 论Wu 和 Wu 通过识别物理现象来辅助时间瞬时选择,并添加第三次瞬时 t3。Rupakhety 等人使用了第三次瞬时 t3,并添加了一个基于速度的傅立叶振幅低频部分的平整度来选择 t2的过程。在 t1的选择中,方法仍然保留了主观性。Chao 等人利用 Wu 和 Wu 模型,根据加速度时程中能量分布比的一定值,取时间瞬间 t2和 t3。1.3本文研究内容框架本文将以包含残余永久位移和速度脉冲的强震记录为研究对象,以日本 3地震,台湾集集地震,台湾花莲地震等典型强震记录为算例,探讨多项式基线正,Butterworth 滤波,以及考虑残余位移的基线校正方式等多种常用的强震动录处理流程对 SDOF,MDOF,RC 框架和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弹塑性响应的影响本文研究框图整理为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3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思程;陈苏;李小军;;基于视觉观测技术的强震动记录校正方法验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年05期
2 吴哲;赵永海;;青海省数字强震动台网运行与管理[J];高原地震;2018年02期
3 周宝峰;于海英;温瑞智;谢礼立;;强震动记录数据质量初探[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7年01期
4 解全才;马强;杨程;;强震动数据库发展现状与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7年03期
5 于海英;周宝峰;王家行;马新生;张同宇;徐旋;胡振荣;;强震动观测仪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震灾防御技术;2017年01期
6 罗词建;李媛媛;;陕西省数字强震动台网运行[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2年02期
7 卢大伟;李小军;;中国大陆强震动观测发展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10期
8 陈琳荣;王军亮;杨以道;;吉林省固定数字强震动台网评价及思考[J];东北地震研究;2009年01期
9 卢大伟;周雍年;王玉石;连尉平;;基于震动台试验的数字强震动仪一致性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4期
10 徐扬;;强震动观测和应用及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J];山西地震;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瑞智;朱晓炜;陈维;;强震动记录的选取与放缩[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刘博;;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的科学管理方法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董银峰;胡莹;林松;;近年大地震中具有双平稳段的强震动:识别及空间分布规律[A];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上)[C];2016年
4 汪维依;冀昆;温瑞智;任叶飞;尹建华;;强震动记录处理方式对结构弹塑性响应影响研究[A];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9年
5 李小军;周正华;于海英;温瑞智;;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观测及记录初步分析[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6 曾文浩;田秀丰;徐钦;;2015年4月15日甘肃临洮4.5级地震强震记录及特征分析[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C];2015年
7 姜慧;王克海;李雪艳;王立新;;桥梁强震动监测、仿真和安全诊断应用研究和展望[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8 彭小波;李小军;刘泉;;基于强震动记录的汶川地震中主震和余震地面倾斜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9 张国宏;单新建;屈春燕;;基于近场强震动数据反演的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赵志新;徐纪人;久保田隆二;;都市建筑物地震倒塌率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笔夫;2013:弱均衡、强震动[N];华夏时报;2013年
2 王如龙 孔德立;在高层建筑安装强震动监测系统[N];云南政协报;2010年
3 吴泰中 王秀根;市数字强震动台土建工程通过省验收[N];泰州日报;2007年
4 记者 李峰;甘肃强震动台网正常运行率创新高[N];甘肃日报;2011年
5 记者 刘晓群;建筑物高度逾180米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N];济南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丁国锋;超高层建筑应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琳;强震动记录选取中目标谱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江汶乡;面向地震预警的强震动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3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任叶飞;基于强震动记录的汶川地震场地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年
5 罗桂纯;基于强震动观测的场地效应非线性特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许亮华;水库大坝强震应急支持技术应用基础和系统集成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碧野;水平向强震动记录自适应基线校正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2 汪维依;强震动记录处理方式对结构弹塑性响应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3 赵佳祥;基于强震动记录统计的归一化加速度反应谱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9年
4 宣继赛;典型抗震设计规范中强震动记录的选取方法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5 张颖楚;以第五代区划图参数为目标谱的强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6 常安鹏;不同场地条件下强震动台站周边地面建筑对观测结果的影响[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7 刘萍;强震动记录中的奇异波形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8 张同宇;基于芦山地震强震动记录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9 解全才;基于WebGIS的强震动台站查询系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10 杨黎薇;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质量检定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2673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7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