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04:50
【摘要】:历史上钟山一直是南京地区最重要的地理标志,其所在东郊之于南京的意义不仅限于人文、自然景观,而早已成为文化礼制、风水堪舆、地理政治的焦点,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被赋予神圣与权利的象征。在南京长达两千多年的城建史中,东郊纪念性场所积淀下了深厚的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论文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近代史料的研究,梳理出东郊纪念性场所的时空演进历程;并通过分析堪舆古籍中有关钟山风水的记述,结合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证析,得出其成为以陵墓为主的纪念性空间的历史渊源。同时,论文通过深入分析最新公开的《中山陵档案》,试图呈现东郊最主要纪念建筑群——中山陵从设计筹备到施工建造再到运营维护的整个历史过程。通过对原始图纸、往来信函、会议纪要、政令规范等大量档案文献的交叉引证,推导出吕彦直在设计中山陵时的构思和形式来源;并通过对原始施工图纸进行三维建模分析,直观呈现出中山陵主体建筑的材料结构逻辑和内部构造做法,揭示了作为传统复兴式建筑代表的中山陵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建筑学意义。最后,通过对道路、规划、绿化、市政等陵园建设各阶段制度性文献的分析,论文从宏观层面上展现了东郊纪念性场所空间形态从近代到现代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试图通过中山陵园营建过程的分析,呈现出近代营造制度诞生并趋于成熟的过程。通过对珍贵历史档案的归纳整理,论文为之后研究中山陵以及近代建筑的学者提供了便利。并尝试通过对中山陵的客观分析,予以当代建筑营造一种历史性启示,为传统建筑形式于当代的复兴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妍芬;刘正平;;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思考[J];华中建筑;2010年06期

2 冷天;;墨菲与“中国古典建筑复兴”——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例[J];建筑师;2010年02期

3 卢洁峰;;吕彦直的家学渊源与他的建筑思想[J];建筑创作;2009年05期

4 德文;;浅议吕彦直与墨菲就当年南京政府中心选址和构思之辩[J];北京规划建设;2008年04期

5 王伟鹏;陈伯超;;中国近代建筑的“中国观”初探[J];华中建筑;2006年11期

6 郭湘闽;孙一民;;孙中山大元帅府及其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案例探析[J];建筑学报;2006年07期

7 陈蕴茜;;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象征符号的建构[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8 刘亦师;;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J];华中建筑;2006年01期

9 杨秉德;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民族形式建筑探索历程的整体研究[J];新建筑;2005年01期

10 吴尧,刘先觉;南京近代非"文保"建筑的保护[J];华中建筑;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君;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2 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昕;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留建;中山陵园纪念性景观中文化元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张欣;南京中山陵范鸿仙墓保护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

3 王俊杰;民国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性探析[D];河南大学;2013年

4 梁廷敬;中山陵风景区环境问题调研与治理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5 尹小亭;中山陵园音乐台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6 王春;南京紫金山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顾菡;形式·主题·精神[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8 蒋春倩;华盖建筑事务所研究(1931-1952)[D];同济大学;2008年

9 汪太贤;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萌生与演变[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张美玉;中山陵GIS及景观结构评价初步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75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75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3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