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分析和EPANET的供水管网浊度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23:54
【摘要】:供水管网大面积“黄水”事故易造成的大量客户投诉,严重损伤居民用水健康和供水企业社会效益。水务企业在快速解决“黄水”事故中逐步形成了以浊度作为评判“黄水”发生区域、反映水质变化的特征指标。本课题以构建供水管网浊度模型为目标,利用统计学方法探索管网浊度变化特征,识别了影响浊度的主要响应指标,构建了基于主要响应指标的多组分水质模拟模型,并利用模型开展了快速应对“黄水”事故的控制策略研究。通过管网水质达标情况、化学稳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域管网水达标率在99.9%以上,仅存在Fe超标和浊度异常波动的风险;管网水呈低碱低硬度、水质化学稳定性较差、腐蚀性较强的特点。通过水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浊度与Fe、总氯、耗氧量和硫酸盐响应关系显著,其中与Fe、耗氧量、硫酸盐呈正相关,与总氯呈负相关。利用统计回归和遗传算法构建了浊度与Fe、耗氧量、硫酸盐、总氯的定量关系,按照拟合性、应用性、科学性等原则进行比选分析,最终选取遗传算法所得定量关系为最优。对其参数敏感度进行分析,得到各因素敏感度系数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Fe、硫酸盐、总氯和耗氧量。将所得到的遗传算法定量关系及主要响应指标主体水一阶动力学反应方程结合,构建了EPANET多组分水质模型。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浊度平稳或上升的实际现象,在0~0.35 NTU范围内浊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总体上吻合较好。利用模型模拟实际管网浊度动态变化情况,发现出厂水Fe含量波动对管网浊度影响最大,为管网“黄水”应急调控的关键控制因素。为保证管网水浊度低于0.5NTU,应控制出厂水的Fe0.05 mg/L,总氯1 mg/L,耗氧量1.2 mg/L。针对某大面积“黄水”事故,该水厂应急调控措施为高锰酸钾投加量0.3~0.5 mg/L、次氯酸钠投加量0.4~0.5 mg/L、粉末活性炭投加量30~40 mg/L、混凝沉淀pH条件建议8.0~8.5。与此同时应采取事故节点局部管网水应急排放和定期管道冲洗的管网处置方案。
【图文】:
图 1-1 给水管网腐蚀瘤 蚀基层,存在 DO 和给水管网管壁腐蚀的受用水规律周期性变频繁交替 悬浮-沉淀成为影响管网水浊度水流对管壁的冲刷会过快的流速会加速水蚀速率,拉升管网水状态,会导致余氯和度。供水管网水流方向的铁含量急剧攀升,引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余氯 黄锐等[19]提出当给水管网余氯浓度维持在 0.05~0.2mg/L 时浊度与余氯含量呈现明显负相关。吴卿[20]和谈勇[21]等的研究表明在管网达标情况下,浊度与细菌总数呈明显正相关(r=0.91,P<0.05);同时细余氯浓度呈明显负相关(r =-0.97,P =0.00)。(3)有机物 有机物增加直接引起水体浊度指标上升,Theis 等[22]还提中有机物会与 Fe2+发生络合反应,促进管壁铁释放,进而造成水质浊度超(4)SO42-和 Cl-SO42-和 Cl-含量上升会增大管网水的电子迁移率,,从属管道腐蚀,并且有研究显示 SO42-和 Cl-能够与铁垢表面的 FeOOH 反应稳定性,造成管网水浊度增加[23]。2 管网浊度模型研究进展.1 管网水质模型分类目前,管网水质模型研究分类图如图 1-2 所示。稳态模拟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91.33
【图文】:
图 1-1 给水管网腐蚀瘤 蚀基层,存在 DO 和给水管网管壁腐蚀的受用水规律周期性变频繁交替 悬浮-沉淀成为影响管网水浊度水流对管壁的冲刷会过快的流速会加速水蚀速率,拉升管网水状态,会导致余氯和度。供水管网水流方向的铁含量急剧攀升,引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余氯 黄锐等[19]提出当给水管网余氯浓度维持在 0.05~0.2mg/L 时浊度与余氯含量呈现明显负相关。吴卿[20]和谈勇[21]等的研究表明在管网达标情况下,浊度与细菌总数呈明显正相关(r=0.91,P<0.05);同时细余氯浓度呈明显负相关(r =-0.97,P =0.00)。(3)有机物 有机物增加直接引起水体浊度指标上升,Theis 等[22]还提中有机物会与 Fe2+发生络合反应,促进管壁铁释放,进而造成水质浊度超(4)SO42-和 Cl-SO42-和 Cl-含量上升会增大管网水的电子迁移率,,从属管道腐蚀,并且有研究显示 SO42-和 Cl-能够与铁垢表面的 FeOOH 反应稳定性,造成管网水浊度增加[23]。2 管网浊度模型研究进展.1 管网水质模型分类目前,管网水质模型研究分类图如图 1-2 所示。稳态模拟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91.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冬梅;宋晓芳;;滤池运行管理中降低滤后水浊度的措施[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年12期
2 黄伟莉;张帮亮;杨凤华;邢玉凤;;新型标准浊度液的研制[J];茂名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让啤酒“养眼”——啤酒中的浊度测量[J];中国食品工业;2005年06期
4 任淑香;;浊度标准及其测量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05期
5 鄂学礼,张岚;评述:浊度的测定[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年02期
6 宋晓军;杨万东;;浊度标准及测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0年11期
7 岳舜琳;水的浊度问题[J];中国给水排水;1995年04期
8 张扶人,朱泽昊;微量浊度测量技术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9 费书安;;循环系统旁滤池旁滤流量理论计算[J];工业水处理;1987年01期
10 曹
本文编号:2705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05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