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学震源模型的近断层速度大脉冲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02:57
【摘要】:长周期速度脉冲研究对于分析工程建筑物的破坏起到重要的作用。自1979年Imperial valley地震以来,相关学者逐渐意识到,由于地震波冲击作用和承载体“共振效应”的存在,近断层强地震动中含有的高幅值、长周期速度大脉冲会对大型土木工程结构(桥梁、隧道、储油罐、高层建筑等)造成严重的破坏。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模拟,对于减轻未来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和重大工程抗震设计均有极其重要作用,定性和定量评价脉冲型地震动的特征,可为防震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已有多数研究是采用等效速度脉冲模型对波形进行模拟,并分析速度脉冲对工程结构的影响,而较少考虑脉冲与震源机制的关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长周期建筑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从震源角度对近断层速度大脉冲进行数值计算,并分析脉冲型地震动的特性与形成机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评估以及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有:(1)以速度脉冲记录较为丰富的中国台湾集集地震为例,基于实际地震的反演资料和经验统计关系设置震源参数,参考断层破裂传播过程和震源运动学模型的研究结果,建立了包含6个凹凸体的震源模型。将39条速度脉冲的模拟结果与真实记录进行比较,发现脉冲波形、速度反应谱接近于台站获得的实际记录,这也验证了该方法对速度大脉冲进行数值模拟的可行性。(2)凹凸体和背景区域共同影响脉冲型地震动的时空分布,凹凸体的地震矩和上升时间共同决定了脉冲峰值和脉冲周期,在给定地震矩的情况下,脉冲周期与上升时间呈正相关,脉冲峰值与上升时间呈负相关,而速度波形主要受背景上升时间的影响。同时发现PGV比PGA的向前方向性效应更为显著。(3)为了分析近断层速度大脉冲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震源机制的关系,估算未来某一给定区域的大地震,可能产生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强度和分布特征,选取了中国台湾西部的双冬断层及其附近区域进行研究,利用8种不同的运动学震源模型估算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结果表明,方向性效应产生的双向速度脉冲多集中在垂直于断层滑动分量的方向上,而滑冲效应产生的单向速度脉冲则集中在平行于断层滑动分量的方向上。(4)受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和上盘效应的共同调制,脉冲型地震动反映出不对称带状分布的特征,在破裂前端和断层上盘的地震动较强,垂直于断层走向的水平地震动分量衰减最慢,速度脉冲多分布在断层距约15km的范围内。
【图文】:
空间点{x=G+l/2)/z,;;=邋典z=r镭冢较虻乃俣确至俊e义希ǎ常┯邢薏罘址椒ㄓτ锰跫义贤迹玻北硎玖说ピ油窈秃嵯蜃菹蚨厦娴牟涣瘢糜诓罘质的D獾牟涣义细裼刹煌窦渚嗟牧礁銮蜃槌桑颍慑澹ㄉ喜浚┪竿瘢ǎ兀停较虻耐窦渚噱义戏直鹞粒澹粒停粒颍桑慑澹ㄏ虏浚┪洞值耐瘢ǎ澹停较虻耐窦渚喾直疱义衔常粒澹常粒停常粒=淮硗裼邢薏罘址椒ǖ母鞑罘炙阕佣甲匀坏丶性诳占浜褪奔渖系腻义贤坏悖虼耍唤鲈诳占渫裆辖淮恚以谑奔渖辖淮怼T谇颍珊颓颍桑赡诓康ピ慑义嫌盟慕拙鹊牟罘纸疲欢慕撞罘炙阕硬荒苡糜诟髑虿嗝妗⒌乇碜杂杀呓缫约傲礁鱿噱义狭谇虻谋呓缤竦悖ǎ粒浚牛枰钥占浜褪奔洳捎枚撞罘纸拼恚送庠诓⑿屑扑沐义现胁涣袷约扑憔染哂兄匾挠跋臁S捎谑褂糜邢薏罘址ǘ越喜闼俣嚷龀迥D馐保义匣嵘婕暗讲逯堤跫⒈呓缣跫⑽榷ㄌ跫约暗卣鸩ㄋゼ醯,
本文编号:2707273
【图文】:
空间点{x=G+l/2)/z,;;=邋典z=r镭冢较虻乃俣确至俊e义希ǎ常┯邢薏罘址椒ㄓτ锰跫义贤迹玻北硎玖说ピ油窈秃嵯蜃菹蚨厦娴牟涣瘢糜诓罘质的D獾牟涣义细裼刹煌窦渚嗟牧礁銮蜃槌桑颍慑澹ㄉ喜浚┪竿瘢ǎ兀停较虻耐窦渚噱义戏直鹞粒澹粒停粒颍桑慑澹ㄏ虏浚┪洞值耐瘢ǎ澹停较虻耐窦渚喾直疱义衔常粒澹常粒停常粒=淮硗裼邢薏罘址椒ǖ母鞑罘炙阕佣甲匀坏丶性诳占浜褪奔渖系腻义贤坏悖虼耍唤鲈诳占渫裆辖淮恚以谑奔渖辖淮怼T谇颍珊颓颍桑赡诓康ピ慑义嫌盟慕拙鹊牟罘纸疲欢慕撞罘炙阕硬荒苡糜诟髑虿嗝妗⒌乇碜杂杀呓缫约傲礁鱿噱义狭谇虻谋呓缤竦悖ǎ粒浚牛枰钥占浜褪奔洳捎枚撞罘纸拼恚送庠诓⑿屑扑沐义现胁涣袷约扑憔染哂兄匾挠跋臁S捎谑褂糜邢薏罘址ǘ越喜闼俣嚷龀迥D馐保义匣嵘婕暗讲逯堤跫⒈呓缣跫⑽榷ㄌ跫约暗卣鸩ㄋゼ醯,
本文编号:2707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0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