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隔震在框剪结构中的抗震性能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352.12
【图文】: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来临时不会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其中的结构构件也会因为抵抗地震能度的破坏,以至于今后无法使用,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科学应对地震用施加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与结构共同承受地震的作用,如此可以减弱其地震反应。分为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混合控制源判断。如图所示1-1所示[51][52]
就比如日本WEST大厦,主要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作为隔震一层水平方向上的地震观测记录可以发现最大加速度值只有基,在汶川地震来临时,采用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建成的框剪上部结构没有任何损坏,房屋在地震来临时处于一个平动状态感不强烈,内部家具也没有发生倒塌,明显好于其它建筑。同阻尼性,特将其与性能优异的铅芯支座混合使用辅助研究,研义的。因此在本文中,在框剪结构中,通过采用铅芯橡胶隔震学性能进行分析,同时辅以滑移隔震支座帮助研究其基础隔震的力学性能形状系数示隔震支座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的重要参数[62],主要由第S2来判断。由图2.1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构造详图知:
隔震结构单质点动力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勇,唐家祥,江宜城;地震中房屋基础隔震对室内浮放设备的防护作用[J];振动与冲击;1998年04期
2 郭天德,段碧霞;建筑基础隔震的动力分析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2年03期
3 傅育安;基础隔震工程概述[J];工业建筑;1987年12期
4 傅育安;;基础隔震工程的回顾与展望[J];工程抗震;1987年03期
5 ;建筑抗震方法——基础隔震[J];住宅科技;1989年10期
6 N. Forell M. Walters;傅育安;;房屋基础隔震在美国的实施[J];世界地震工程;1989年01期
7 鲁风勇;李爱群;张志强;黄镇;毛利军;张富有;;宿迁钟吾初级中学科技楼基础隔震加固设计[J];江苏建筑;2016年06期
8 张香成;于羊羊;赵军;尹卫红;麻永建;杨崇慧;俞晓明;;钢筋混凝土框架基础隔震数值模拟[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9年05期
9 吴应雄;林友勤;黄净;郑国琛;;不同支座布置下复合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性能试验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7年06期
10 李万润;郑文智;杜永峰;李慧;;基础隔震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Ⅰ):系统设计[J];地震工程学报;201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昆;李黎;朱宏平;符蓉;;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最大位移反应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中一;曹万林;王卿;董宏英;张建伟;;农村基础隔震砌体结构房屋振动台试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叶鑫;陶忠;陈伟;;昆明某小学教学楼基础隔震分析[A];《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Ⅱ[C];2016年
4 王依群;刘全余;李辉;;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二维模型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强;丁永刚;李大望;;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雷静雅;罗登贵;;多层建筑基础隔震的减震效果分析[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秦乃兵;赵亚敏;;结构竖向TMD与基础隔震联合减震体系研究[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唐铭浩;徐曼;;基于鲍鱼结构启发的地基隔震系统的简介及后续建议[A];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中册)[C];2019年
9 马智刚;华黎;宋莉娟;;寰\鍪笛檠3踔胁拷萄ゼ跽鹣凳治鯷A];第十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10 杜永峰;王亚楠;李慧;;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随机响应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刘洁秋 黄兴伟;强震无人死亡,“幸运”并非偶然[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燕斌;固结体系独塔斜拉桥基础隔震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
2 李延涛;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与结构控制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文波;配电楼—电气设备系统的地震反应及减震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5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子翔;考虑竖向力效应的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模型及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8 王向楠;LNG储罐隔震设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俊杰;基础隔震在框剪结构中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9年
2 饶原野;基础隔震框架结构设计方法与性能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9年
3 刘月;基础隔震RC框架结构减震性能及设计改进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4 王成龙;带环形隔板和基础隔震圆柱形储液罐的动力响应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5 汤旭;框架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及易损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6 秦攀;基础隔震RC框架结构的不同设计方法比较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7 贾娇娇;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系统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18年
8 罗俊;轻钢增层混合结构基础隔震简化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年
9 王震;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橡胶基础隔震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10 丁沛;基于基础隔震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力学性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43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4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