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6 08:43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传统民居集中表现了地域历史文化和自然气候特点,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浪潮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传统民居、传统文化正经历着新的挑战。乡村在扩张和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新的建筑思潮,新的材料结构形式乃至新的审美观念,形成新的价值观点,传统民居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民居的营造模式涵盖了民居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研究民居营造模式对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居民实际生活需要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有着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范围,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及其演变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西江社会特点及建设现状和研究西江苗寨传统民居营造模式进行行文背景梳理,展开实地调研,并依据调研结果从平面与功能、材料与结构、营造的一般过程、仪式与习俗等主要方面阐述西江民居营造模式及演变,概括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特点,总结演变规律与影响,并通过动因归纳进一步分析其成因,借此探索西江民居营造的发展策略。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本文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对象与范围,阐述相关研究现状,提出论文框架,表明意义与目的。第二章对西江及西江苗寨民居的概况进行介绍,作为行文背景资料整理与补充。主要介绍西江概况和基础信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西江旅游开发后的十年发展做出总结,并介绍西江传统苗居特征及其营造模式特点。第三章展开对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现代演变及特点的详述。从平面与功能、材料与结构、施工及工艺、营造仪式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西江民居现代营造模式及其演变特点。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对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进行规律总结,同时分析了营造模式演变在村寨风貌、建筑性能、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第五章归纳了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的演变的动因,并展开对西江苗寨民居发展要点的探索。最后是全文的总结与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253
【图文】:

村落,来源,传统村落


1.1.1.2 传统村落改造村落更新的两种类型:自发渐进与规划新建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进行更新与发展。在此过程中,传统村落更新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即自发渐进式和规划新建式。自发渐进式的传统村落更新主要指在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由村民自发进行村落更新,以单栋或多栋民居的陆续更新来逐点逐步进行村落更新的模式(图 1-1),此模式下通过对村落构成要素的渐进式更新来进行村落的更新,构成要素包括村落中的民居、祠堂或学校等公共建筑、公共空间与街巷、村落景观等,这一模式是最为广泛运用与实践的一种模式。在村民自发进行更新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导向要素,如政府政策主导、企业或集体介入、产业导向等,不同的导向要素也会使村落呈现出不同的更新特点,这些特点与村民自发进行更新过程中的各种偶然因素和差异共同形成新的村落风貌。如浙江义乌的何斯路村(图 1-2),以旅游业和种植业为导向,乡村经济腾飞的同时为村落的更新打下经济基础,富起来的村民们盖新屋、修村路,逐步实现村落更新。

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图,乡村旅游


目前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与更新中十分常见的主导产业,然而现阶段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过度、无序的问题。对旅游资源的浪费或是过度开发,以及缺乏正确引导下村落自发进行扩张与更新,乡村旅游市场迅速膨胀,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乡村旅游核心资源无序,盲目追求城市建设方式和城市化生活,使得乡村旅游市场越发同质化[3]。在这样现状基础上,民居及其营造的更新更显得矛盾重重。建筑师们一直在保护和发展地域性建筑的道路上探索,其中一项突出的矛盾就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村民实际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切实了解,从而出现对传统民居元素和地域历史文化的解读不够,简单以现代建筑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传统建筑的粗暴方式。为了充分运用历史资源,对民居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应当继续延伸到民居建筑的发展,传统的延续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也正是研究民居营造模式的目的所在。1.1.2 研究范围

示意图,西江,区位,示意图


目前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与更新中十分常见的主导产业,然而现阶段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过度、无序的问题。对旅游资源的浪费或是过度开发,以及缺乏正确引导下村落自发进行扩张与更新,乡村旅游市场迅速膨胀,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乡村旅游核心资源无序,盲目追求城市建设方式和城市化生活,使得乡村旅游市场越发同质化[3]。在这样现状基础上,民居及其营造的更新更显得矛盾重重。建筑师们一直在保护和发展地域性建筑的道路上探索,其中一项突出的矛盾就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村民实际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切实了解,从而出现对传统民居元素和地域历史文化的解读不够,简单以现代建筑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传统建筑的粗暴方式。为了充分运用历史资源,对民居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应当继续延伸到民居建筑的发展,传统的延续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也正是研究民居营造模式的目的所在。1.1.2 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波;黄勇;余压芳;;贵州黔东南苗族吊脚楼营造技术与习俗[J];贵州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佳;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费中正;现代化进程中西江苗族的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文;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吴巍;黔东南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表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3 陆龙群;黔东南丹寨县扬武镇苗族民居变迁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

4 王瑜;适应当代元阳哈尼族村民自建房的营建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宗广功;西江千户苗寨建筑文化保护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3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43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3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