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两种聚醚大单体与丙烯酸反应竞聚率的测定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0 09:17
【摘要】:聚羧酸减水剂(PCEs)被称为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常被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各个领域,具有性能优良环境友好等优点。随着聚羧酸减水剂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主要原材料聚醚型大单体的产量和应用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由于缺少聚醚型减水剂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等基本数据,在生产过程中只能依靠不断的探索性实验优化减水剂的性能。为了更好的进行生产实践,需要研究不同的醚类大单体与同一小单体发生共聚反应时的反应活性。本文进行的研究内容如下:(1)竞聚率是共聚体系中单体进入共聚物本领的大小,通过竞聚率的大小可以直观的分析单体的共聚行为,为生产实践做出指导。常用的计算竞聚率的方法包括FR法、YBR法和K-T法,数据结果表明FR法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可采用YBR法和K-T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2)选取常见的两种醚类大单体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醚(EPEG)和异戊烯醇聚乙二醇醚(TPEG)分别与小单体丙烯酸(AA)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共聚反应,控制聚合反应转化率低于15%,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红外光谱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通过FR法、YBR法和K-T法求取竞聚率,分析计算结果得出竞聚率为r_1(EPEG)=0.00381,r_2(AA)=1.43366;r_1(TPEG)=0.00610,r_2(AA)=3.27080;(3)计算结果表明两种大单体基本都不发生均聚,小单体AA的均聚倾向要强于两种大单体,而通过绘制共聚体系EPEG-AA和TPEG-AA的共聚曲线,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共聚都是非理想共聚,共聚曲线位于理想共聚曲线的下方,与理想共聚曲线没有交点,即共聚物的组成随转化率的变化而变化;(4)比较两种醚类大单体活性,发现EPEG聚合活性明显大于TPEG单体,也就是在相同条件下的共聚体系中,EPEG与小单体AA共聚的能力要比TPEG与小单体AA共聚能力强,而在不同条件下,EPEG与AA聚合反应所需的时间更短;(5)以单体配比为2:8的比例合成了自制减水剂EPEG-AA-PCEs和TPEG-AA-PCEs,对减水剂样品进行了匀质性测试和混凝土的性能测试,包括混凝土坍落度测试、含气量测试、凝结时间测试以及混凝土强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自制PCEs在各方面均表现优异,说明自制PCEs的性能符合了市售减水剂的性能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528.042.2;O631.5
【图文】:

实例图,均聚,实例,竞聚率


绪论5图1.3 均聚链和各种共聚类型的实例Fig 1.3 Examples of a homopolymer chain and various copolymer types因此,清晰的区别共聚物的类型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解共聚物的单体聚合活性,链段分布及共聚物的类型等引入竞聚率的概念。竞聚率是基于自由基共聚加成而提出的概念[49],是单体均聚和共聚反应链增长的速率之比,通过竞聚率可直观的分析大单体与小单体的共聚倾向,以及共聚单体进入共聚物的本领[50]。而两元单体(以M1、M2代表)共聚时链增长反应只有以下四种: 11111MMMk 12212MMMk 21121MMMk 22222MMMk 其中,k代表反应速率常数,根据竞聚率的定义,则通常以r1代表单体M1的竞聚率,r2代表单体M2的竞聚率,则有:12111kkr 21222kkr 根据r的定义我们可以通过r的大小来判断单体的共聚行为(以r1为例):若r1=0时

凝胶渗透色谱,凝胶渗透色谱,聚合反应


14a)反应前的GPC图谱 b)反应后的GPC图谱图3.1 聚合反应发生前后的凝胶渗透色谱Figure 3.1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before and after polymerization由上两图可得,聚合反应一段时间后,除在38.550 min处有响应峰外,在28.233min处又有响应峰,说明聚合反应合成共聚物,且转化率为12.24%,符合转化率低于15%的要求。3.2.2 聚合物的 FTIR 表征采用红外光谱对实验所得样品进行表征,分析所得FTIR谱图3.2,并参照红外光谱分析表进行分析。图3.2 EPEG-AA样品的红外表征Figure 3.2 FTIR Analysis of EPEG-AA samples分析图谱可知在3451 cm-1处存在一明显的宽峰,应为-O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2888.90 cm-1处存在一强峰

凝胶渗透色谱,红外表征,聚合反应,宽峰


a)反应前的GPC图谱 b)反应后的GPC图谱图3.1 聚合反应发生前后的凝胶渗透色谱Figure 3.1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before and after polymerization由上两图可得,聚合反应一段时间后,除在38.550 min处有响应峰外,在2处又有响应峰,说明聚合反应合成共聚物,且转化率为12.24%,符合转化率的要求。 聚合物的 FTIR 表征采用红外光谱对实验所得样品进行表征,分析所得FTIR谱图3.2,并参照红析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志豹,吴平平,韩哲文,朱清仁;核磁共振法测定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竞聚率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6年01期

2 余可思,应圣康,俞槐根;用~(13)CNMR研究丁苯阴离子共聚体系中各活性种的竞聚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年09期

3 陈星,董乐娟,胡力平,焦书科;丙烯酸β-羧乙酯-苯乙烯共聚合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88年04期

4 华载文;陈水林;张尧君;沈定南;;红外光谱法测定丙烯酸酯悬浮共聚竞聚率[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5 朱明高;;经纱浆料聚合物的分子设计考虑[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1988年02期

6 朱明高;;经纱浆料聚合物的分子设计考虑[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1988年02期

7 李佐邦,朱普坤;微机动态搜索法测算共聚合反应的竞聚率[J];天津化工;1989年03期

8 丁有骏,齐大荃;用~1H-NMR方法测定甲基丙烯酸甲酯同N-芳基取代甲基丙烯酰胺的竞聚率(英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6期

9 陈忠仁;于在璋;潘祖仁;;AN-MA-SMAS水相沉淀聚合动力学 Ⅲ.竞聚率与共聚速率[J];石油化工;1989年02期

10 屠湘同;用竞聚率画示意共聚曲线的简便方法[J];大学化学;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有骏;齐大荃;王新登;潘景歧;;用~1HNMR方法测定N-芳基甲基丙烯酰胺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的竞聚率[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2 崔們;杨万泰;张先宏;;悬浮聚合中氯乙烯与醋酸乙烯酯、氯乙烯与丙烯酸丁酯共聚合竞聚率的测定[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C];2017年

3 崔冬梅;林飞;;高分子序列可控聚合[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一分会:应用化学[C];2016年

4 王志鹏;车子良;袁金颖;;链式共聚反应的新分类法[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P:高分子教育[C];2013年

5 肖艳;王璀;郎美东;;化学/酶法催化合成新型聚己内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金桃;李君;;丙烯腈与苯乙烯在离子液体中传统自由基共聚合反应竞聚率与序列分布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7 王雅珍;闫海报;杨国兴;龚真萍;王元伍;;丙烯腈二元共聚体系竞聚率的红外光谱测定[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8 王子川;刘波;刘东涛;林飞;吴春姬;崔冬梅;;高分子组成与序列可控聚合与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C];2017年

9 王驰亮;王立;周峻峰;;丙烯酸酯二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压敏性能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王秋云;桑伟;马红卫;李杨;;DPE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阴离子聚合特性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缪金根;溶液共聚制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用纺丝液的模型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徐安厚;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四氟乙烯基含氟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鑫;两种聚醚大单体与丙烯酸反应竞聚率的测定与分析[D];山西大学;2019年

2 陈嘉良;紫外光敏引发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三元共聚及反应机理测定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3 徐少军;HRP酶促AA/MA共聚竞聚率的测定及淀粉接枝AA/MA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4 刘演莉;本体聚合法合成PMMA共聚物及其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同禄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双水相共聚法制备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6 李西顺;含活性环氧基的聚合物对环氧树脂的增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7 尹东杰;聚羧酸减水剂共聚单体活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8 张照胜;聚羧酸系减水剂聚合理论、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9 蒋家巧;丙烯酸高吸水树脂共聚物组成及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10 郝文奇;碳纤维用丙烯腈共聚合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8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48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d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