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黏弹和黏滞阻尼器的RC框架减震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375.4;TU352.1
【图文】:
58% 1 。1964 年在阿拉斯加发生的里氏 9.2 级地震造成了 215 幢居民楼和 157 幢商业楼损毁特别是高层建筑和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物,而因阿拉斯加的人口密度较小,则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少;在 1995 年日本阪神爆发的里氏 7.2 级地震,导致神户市发生墙体断裂通讯及电路遭到破坏因此造成严重的火灾,且多达 5 万幢房屋倒塌 14 万座房屋受到严重破坏而需维修,这直接导致 30 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千亿美元;在印尼 2004年发生了 8.8 级地震,这导致了 23 万人受伤或是死亡,50 万人流离失所;而在 2008年的中国汶川发生的 7.9 级地震,造成了 8 万人死亡和约 8000 人受伤;尼泊尔在 2015 年发生了里氏 8.1 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了 8786 人死亡及超过 2 万人受伤,而且此次地震波及中国西藏、不丹等周围接壤的国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更是导致了经济损失超过 50 亿美元。在这些地震发生后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人员伤亡大多是由于建筑物的倒塌,材料的坠落砸死或压伤。所以要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减少人员伤亡最基本的措施。如图 1.1 和图 1.2 所示为 5.12 汶川和尼泊尔地震时破坏的建筑。
图 1.2 尼泊尔地震被破坏的建筑然而,长期以来建筑工程一直以传统方式来抵抗地震作用,如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承载力、改变结构质量分布及增大结构刚度等。传统的抗震方式主要是为了使结构在不可预测的强震作用下,使主体部位不发生严重的破坏甚至倒塌,而将地震能量作用于次要部位使其发生塑性变形,利用次要部位的延性来耗散地震的能量[2]。增大结构截面不仅增加了刚度对抗震不利,会使结构增加地震作用。以此增加了结构的造价,这就是所谓的“硬抗”[3]。传统抗震虽然使建筑物在大震中免于倒塌,并在地震中极大的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不能有效控制结构在大震下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和经济损失。由于地震有较大的随机性以及结构本身抗震设计计算的误差,则会导致结构在强震作用下难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经过长期探索,一种结构减震控制的抗震技术被提出来,相比于传统抗震,减震控制结构具有降低地震作用,消耗地震能量,以及增强结构抗震性能的优点[4]。
图 1.3 结构减震控制分类一般是将消能减震构件布置在原结构中层间变形较大的位置,通过消能减震消耗、吸收地震输入的能量,使结构本身及位于建筑内的装修、家具、仪器设或者能够正常使用。一般来说,在结构中设置减震装置后,由结构主体和减震承担地震作用,能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使之在外界的地震作用或风的作用下项的反应值在规范值范围内。被动消能减震技术主要是在建筑中安装滞回曲线饱满的消能构件,和原有的构成新的整体以抵抗地震的作用,而消能部件作为原结构的一个子结构。在消构中,主要是利用消能结构来耗散地震输入的能量,使建筑结构所受到的地震,直接减少了结构的动力反应,从而保证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免受影响。被动控制减震技术适用于抗震设防地区和对抗震设防有特殊要求的既有建筑固或者是新建建筑;特别是适用于高层结构和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风设计,也用于其他动荷载作用下的建筑结构。.2 消能减震技术特点及原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加宝;杨晓东;普静狄;;基于数值模拟的黏滞阻尼器间隙模拟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年12期
2 苗苗;许伟志;王曙光;杜东升;;采用不同黏滞液的间隙式黏滞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9年21期
3 苏何先;潘文;兰香;杨晓东;白羽;张兴仙;;非线性黏滞阻尼器性能试验[J];振动与冲击;2019年20期
4 苏恒强;郑静红;陈星;何军;张浩;;高烈度地震区带黏滞阻尼墙和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组合应用研究[J];建筑结构;2016年21期
5 杨海浪;潘文;;某市民之家框架结构运用黏滞阻尼器的减震分析[J];建筑结构;2016年S2期
6 王承佑;胡擎;;黏滞阻尼墙在既有框架结构改造减震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7 陈斌;;黏滞阻尼器减震设计[J];山西建筑;2017年16期
8 孙飞飞;吴坦烨;莫刚;邢加为;;基于杠杆的位移放大型黏滞阻尼墙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9 彭伟;李建中;;黏滞阻尼器用于桥梁减震控制的几个问题及研究现状[J];公路交通科技;2016年06期
10 孔令俊;曹志峰;宁响亮;何俊;;黏滞阻尼器应用于中承式拱桥的分析[J];交通世界;2016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文斌;孟琳;;黏滞阻尼器在高烈度区新建建筑中的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2 张志强;夏冬平;李爱群;刘康安;彭枫北;;新型黏滞阻尼墙动力性能试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3 张涛;魏建国;王森林;;四点支撑网架的黏滞阻尼器减震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剑文;;最优参数下黏滞阻尼器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减振分析中的应用[A];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9年
5 郑铭;陈永祁;;云南龙江大桥液体黏滞阻尼器测试鉴定结果分析[A];《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II[C];2017年
6 唐荣;李力军;吴伟河;;海口某超限高层黏滞阻尼器型伸臂桁架减震性能对比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7 卫星;强士中;肖林;;大跨三塔斜拉桥减振黏滞阻尼器参数优化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韩建平;邹新磊;;非线性黏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与易损性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9 周宏业;魏建国;王森林;;带黏滞阻尼器的大悬挑网架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10 张纪刚;牛群;禚焕雯;;基于加强层黏滞阻尼系统的海洋平台振动控制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戚颖璞;装配式建筑高度难题或将被攻破[N];中华建筑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国辉;公路桥梁减隔震装置力学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书禹;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黏滞阻尼器优化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2 范毅;附加黏滞阻尼器钢框架结构减震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3 杨萍;附加黏弹和黏滞阻尼器的RC框架减震优化[D];西安工业大学;2019年
4 邓伟;黏滞阻尼器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及其可量化设计方法[D];青岛理工大学;2019年
5 时谦;设置黏滞阻尼器框架结构减震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6 王文超;黏滞阻尼器位移限制对结构性能及其易损性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7 黄政;第三代黏滞阻尼器试验与仿真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8 李祖玮;黏滞阻尼器与框架中间柱式连接的减震效率分析与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9 陈艳姣;黏滞阻尼器的内摩擦力测试及其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10 丛戎;既有RC框架基于黏滞阻尼器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82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8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