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BIM技术的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社会对化石燃料的巨大需求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是造成目前严峻的环境形势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建筑总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约三分之一,其中,公共建筑的能耗显著又高于居住建筑。随着我国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加,建筑能耗强度稳中有升,从两方面造成建筑能耗总量持续增加。绿色建筑是人类社会对于当前环境形势提出的解答之一,通过合理的绿色建筑设计可以使建筑更加环境友好且更适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因此,寻找一种能在建筑设计初期可提供足够可信的依据,以指导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对目前主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一些负面案例的分析发现,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造就了一些“伪绿色建筑”。此外,本文认为在全球环境形势比能源形势更严峻的背景下,基于碳排放指标的绿色建筑评估要比以往以节能评价为核心的评估方式具有更大的意义。通过分析绿色建筑理论、BIM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碳排放计量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可发现四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同的内在联系,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提出了基于BIM技术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方法,一种将建筑的环境影响归因为碳排放这个单一指标的计量方法,可在建筑设计初期就提供足够可信的可持续设计依据,在设计-反馈的不断循环中,促使绿色建筑的不断深化和优化。另外,该计量方法可提供单位建筑碳排放量指标,可作为绿色建筑评估中的一项辅助性指标,用以识别“伪绿色建筑”。本文以太原市傅山盛康大厦,一座办公建筑为例,基于BIM技术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进行了其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测算,总结了绿色建筑低碳设计的一般方法,以及物化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减排措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 办公建筑 碳排放计量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2;TU111.19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4
- 1.1.1 全球能源形势与环境形势10-11
- 1.1.2 我国能源形势和碳排放现状11
- 1.1.3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评估体系11-14
- 1.2 研究意义14-15
- 1.3 相关研究现状15-17
- 1.3.1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的相关研究15-16
- 1.3.2 建筑碳排放计量的相关研究16-17
- 1.3.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17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17-20
- 1.4.1 研究内容17-18
- 1.4.2 研究方法18-19
- 1.4.3 研究框架19-20
- 第二章 绿色建筑生命周期与碳排放计量相关理论20-32
- 2.1 绿色建筑理论概述20-24
- 2.1.1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20
- 2.1.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20-22
- 2.1.3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22-24
- 2.2 建筑全生命周期理论24-27
- 2.2.1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和方法24-25
- 2.2.2 LCIA方法的选择25-26
- 2.2.3 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26-27
- 2.3 碳排放理论27-31
- 2.3.1 二氧化碳当量的概念28-30
- 2.3.2 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关系30-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BIM技术在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中的应用32-40
- 3.1 BIM的概念和方法论32-35
- 3.1.1 BIM技术的发展32
- 3.1.2 BIM技术的基本概念32-33
- 3.1.3 BIM设计方法论相比传统建筑设计的优势33-35
- 3.2 BIM 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中的应用35-36
- 3.3 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应用障碍36-37
- 3.4 大数据技术对于建筑使用阶段能耗预测的应用37-38
- 3.5 本章小结38-40
- 第四章 建筑基础清单数据的建立40-54
- 4.1 常用能源数据的建立40-42
- 4.2 建材数据库的选择42-43
- 4.3 施工阶段数据的建立43-48
- 4.3.1 混凝土的现浇工序碳排放45-46
- 4.3.2 钢筋加工的碳排放46-47
- 4.3.3 场地平整、土方挖运、垂直运输47-48
- 4.4 拆除-处置阶段数据的选择48
- 4.5 人员活动数据的建立48-50
- 4.5.1 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49
- 4.5.2 实验数据分析49-50
- 4.6 气象数据的选择50-51
- 4.7 本章小结51-54
- 第五章 实例测算与分析54-64
- 5.1 确定核算范围54
- 5.2 碳排放量的计量54-59
- 5.2.1 建筑模型的建立54-55
- 5.2.2 关键数据录入55-57
- 5.2.3 模拟和分析57-59
- 5.3 低碳设计与减排措施分析59-62
- 5.3.1 低碳设计方法59-61
- 5.3.2 物化阶段减排措施61
- 5.3.3 使用阶段减排措施61-62
- 5.4 本章小结62-64
- 第六章 结语64-66
- 6.1 主要成果总结64
- 6.2 问题及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2
- 致谢72-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涛,凌云琪;大空间公共建筑[J];林业科技情报;2003年01期
2 龙洁;关注公共建筑健康安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Z1期
3 龙洁;公共建筑不节能不准开工——我市开始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08期
4 ;金色阳光商业广场[J];世界建筑导报;2005年05期
5 孙芹;张奕;;节能公共建筑亮相上海[J];建筑工人;2006年07期
6 ;建大型公共建筑和小区先过节能关[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6年10期
7 刘娜;;中国城市公共建筑折射出的政治“抱负”[J];网络财富;2009年15期
8 谢琳琳;彭红圃;赵越;高超;;公共建筑健康管理研究——以广西为例[J];建筑经济;2011年06期
9 祁斌;;公共建筑的“公共性”之思[J];城市建筑;2011年12期
10 杜亨庆;廖水南;;公共建筑为何老是“生病”[J];建筑工人;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丽;;对公共建筑的高效益观念及其设计策略的研究[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江亿;;关注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C];2005年
3 陈灵杰;张建杰;张相凯;;公共建筑的节能问题探讨[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4 郏京武;张皓;赵建勋;;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计量系统在长房国际广场节能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洪卫;白雪莲;孙纯武;郭林文;;重庆市公共建筑冬季能耗测试分析[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远;魏庆們;薛志峰;江亿;;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数据库与初步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磊;郭辉;;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方案探讨[A];2008铁路暖通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贾丹;;浅谈中国当代公共建筑的文化信心[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9 柳松;宋波;柏婧;关静;董重成;;区域供热中公共建筑热计量相关问题的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念平;陈淑琴;沈浩;;长沙市公共建筑的能耗分析[A];2005年湖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经;大型公共建筑不应成为“政绩工程”[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郭松民;大型公共建筑上马须听公众意见[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南京市雨花西路 蒋毅;公共建筑的安全谁来操心[N];工人日报;2007年
4 李建国;未满20“岁”公共建筑慎动[N];建筑时报;2007年
5 陈东升;公共建筑建设尤需接受社会监督[N];临汾日报;2006年
6 雷泓霈;公共建筑去留应“问计于民”[N];人民代表报;2007年
7 雷泓霈;公共建筑去留应“问计于民”[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蒋毅;谁来监督公共建筑的安全[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9 华人;公共建筑奢华崇洋之风不可长[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邓清波;大型公共建筑更要符合“民意”[N];中国建设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珉;公共建筑突发集群事件预警管理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史立刚;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张磊;公共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理及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梁境;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模式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赵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诊断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佩云;公共建筑绩效审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松涛;透光混凝土在公共建筑地下入口空间的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3 田雪冬;公共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控制管理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胡晓飞;寒冷地区绿色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高靖恺;基于BIM技术的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胡云亮;大型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宋承珠;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8 戴德新;西安地区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刘颖;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灾害初探[D];重庆大学;2006年
10 卓曦;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布局及交通组织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BIM技术的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