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审美适应性的广州城市中轴线变迁研究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984.2
【部分图文】: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史研究》(项目编号:2015GZZ05)的前期研究,探索城市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关系,沿中轴线的线索,结合北京、西安、南京、开封、青岛、巴西利亚、巴黎等城市研究成果。针对广州各时期中轴线及其周围历史空间节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对比,从建筑审美适应性角度,讨论广州中轴线变迁的审特征。1.2 相关研究综述1.2.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图 2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广州历史城区研究范围(图源:广州市人民政府)古代城市保护需要将城市与其周围环境一同保护。1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在文物普查政策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先后制定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广州市旧城中心区更新规划》、《广1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01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名城保护规划》等规章制度和保护规划。广州市政府结合《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历史建筑和风貌区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并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纳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目前,广州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制和政界、学界、业界、媒体、民众广泛参与的名城保护氛围,积累了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广州经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树森;;广州城市新中轴线[J];城市规划;2012年06期
2 李琛;;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规划建设;2012年02期
3 杨宏烈;;广州跻身“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路径研究[J];中国名城;2012年01期
4 陈蔚珊;;论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形成与规划[J];城市观察;2011年05期
5 彭长歆;;中山纪念与空间生产——广州大元帅府旧址的保护历程[J];新建筑;2011年05期
6 刘名瑞;王莹;易骞;;城市中轴线设计方法研究——以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为例[J];中国名城;2011年08期
7 彭长歆;;一个现代中国建筑的创建——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意义[J];南方建筑;2010年06期
8 曾军;;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J];学术界;2010年07期
9 汪进;黎均文;张苒;;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下空间利用策略及布局探讨[J];规划师;2010年07期
10 许瑞生;;清末民初广州市市政制度的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珂;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与方法[D];重庆大学;2016年
2 刘立欣;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张帆;从北京城中轴线看中国设计审美观的演变[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陈崇贤;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黄慧明;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叶浩军;价值观转变下的广州城市规划(1978-2010)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潘建非;广州城市水系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牟燕;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路径选择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9 邹东;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瑜;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宇;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辽美印刷厂更新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年
2 陈文佳;广州市土地资本化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葛裴美子;广州古代城市格局保护与展示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刘文雯;明清时期广州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孔咏宁;广州市珠江新城商业空间布局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佳;程天固与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建设[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陈志雄;广州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城中村改造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赵一o
本文编号:2819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19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