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高铁酸钾和过氧乙酸氧化灭活肠道病毒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5 21:10
   肠道病毒是饮用水和污水中的主要病毒之一,是造成人类和动物腹泻的罪魁祸首。在中国,60%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有着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进而出现藻华。藻所产生的藻源有机物会影响水厂的消毒灭活病毒的效果。本文通过研究不同pH条件下,绿色环保消毒剂-高铁酸钾对肠道病毒指示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MS2的灭活,阐明不同pH条件下,高铁酸根不同离解态对MS2的灭活速率;同时考察在原水受到藻类污染时,藻细胞释放的藻源有机物(Algae Oganic Matter,AOM)包括胞外有机物(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EOM)和胞内有机物(In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IOM)对高铁酸钾自身衰减和灭活MS2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另一种新型消毒剂-过氧乙酸(Peracetic Acid,PAA)对污水中肠道病毒轮状病毒替代病毒——猪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替代病毒——杜兰病毒(Tulane Virus,TV)的灭活机理研究,研究不同pH条件下,轮状病毒OSU和杜兰病毒TV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于PAA灭活猪轮状病毒和杜兰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不同pH条件下,高铁酸根具有不同存在形态,对MS2的灭活速率不同。H_2FeO_4和HFeO_4~-对MS2的灭活速率分别是FeO_4~(2-)的1935和8倍。当pH=7时,对MS2灭活做主要贡献的是HFeO_4~-(36%)和H_2FeO_4(59%);当pH=8时,HFeO_4~-(54%)和FeO_4~(2-)(41%)为MS2的灭活的主要贡献者,而H_2FeO_4的贡献量降为5%,这是因为其在总的Fe(Ⅵ)中仅占5×10~(-6);而当pH=8.7时,FeO_4~(2-)对灭活MS2的贡献高达79%,HFeO_4~-对灭活MS2的贡献为20%。(2)藻源有机物中,IOM和EOM均对Fe(Ⅵ)的衰减有促进作用,且pH相同的条件下,IOM对Fe(Ⅵ)的衰减影响更大,这可能是由于IOM和EOM成分的差异导致。从EEM图谱可以看出,IOM内含有的藻蓝蛋白具有抗氧化性,与Fe(Ⅵ)的反应快,且强于EOM内所含的腐殖酸和富里酸。(3)在MS2的灭活实验中,藻源有机物EOM和IOM均能降低高铁酸钾对MS2的灭活速率,而EOM的影响主要与病毒竞争Fe(Ⅵ),消耗一部分Fe(Ⅵ),使用于灭活MS2的Fe(Ⅵ)降低,而IOM的影响除了消耗部分Fe(Ⅵ)之外,还有对MS2的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MS2的灭活速率。(4)不同pH条件下杜兰病毒TV和猪轮状病毒OSU的聚集状态不同。在pH=3时,TV的聚集情况随时间的增加有显著性增强,而pH=4.5时未发现聚集;可以推测杜兰病毒TV的等电位点在3-4.5之间;而猪轮状病毒OSU在pH=3、4.5和5.4不同条件下,均未发生明显聚集,可推测其等电位点小于3;且PAA的存在对病毒聚集状况没有明显促进作用。(5)不同pH条件下,PAA对OSU的灭活情况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对TV的灭活却有显著性影响。且随着pH的升高,PAA对TV的灭活速率有所提高。结合不同pH条件下,OSU和TV的聚集,对比两者的灭活结果可知,病毒的聚集状态是影响不同pH条件下PAA对病毒灭活情况的主要因素。且病毒的聚集造成了PAA对其灭活情况的不稳定。所研究的不同PAA初始浓度对两种病毒的灭活速率没有显著性影响。(6)在pH=4.5的条件下PAA对OSU和TV灭活机理相似,即破坏两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导致PAA进入病毒内进行遗传物质的破坏,从而使病毒失去感染力。
【学位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991.2
【部分图文】:

高铁酸钾和过氧乙酸氧化灭活肠道病毒的研究


轮状病毒结构

高铁酸钾和过氧乙酸氧化灭活肠道病毒的研究


三维荧光图谱

高铁酸钾和过氧乙酸氧化灭活肠道病毒的研究


不同pH条件下高铁的衰减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徐丹;陆学东;;诺如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2 沈伟;朱仁义;;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消毒剂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年04期

3 何晓青;程莉;朱轶;王东红;饶凯峰;;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与评价标准[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4 徐友富;童贻刚;茹志涛;史套兴;周育森;;诺如病毒感染国内外研究概况[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5期

5 李梅燕,庄惠如,林明榕,黄振华;福州市饮用水源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分析及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东升,卓超,吴达俊;过氧乙酸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J];合成化学;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2819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19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6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