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广州市白云区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态网络构建是一种新的园林规划理念模式,有助于加强生态斑块、廊道和节点网络体系的联通性和完整性。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方法涉及生态学、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等学科交叉,是当前园林规划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回顾生态网络构建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国内外生态网络规划典型案例,系统总结当前主流生态网络规划方法,本文以特大型城市边缘区广州市白云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尝试构建研究区绿地生态网络,对研究区大型生境斑块进行综合排序识别选取绿地核心斑块,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法(least-cost path method)生成研究区各核心斑块间的潜在生态廊道,综合分析并优化构建包含林园地、农用地、水域等广义生态绿地的城乡复合生态网络,探索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网络规划建设思路,以期为绿地景观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绿地景观格局特征。广州市白云区总体景观格局分析表明,白云区土地利用斑块数量8757个,斑块密度13.14个/hm2,景观多样性指数1.74。拥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包括白云山、帽峰山、南湖和流溪河生态廊道等。生态绿地分布十分不均匀,多聚集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有条带状分布趋势,林地景观占到总体景观面积的44.9%,多分布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其次是水域占27.2%,其余依次是耕地公园绿地园地。林地和水域两种景观类型破碎化较低,最大斑块面积指数分别为27.2和13.7。绿地类型以公共绿地与生产防护绿地为主,公园和街头绿地较为欠缺,各镇街绿地覆盖率差异较大,绿地分布不均匀,多分布在东南侧和两翼地区,中心区域绿地较为空缺,各个绿地之间的连通性较弱。大多数绿地斑块面积都不大,破碎化较为严重,且不同绿地类型之间的斑块大小相差很大。(2)研究区核心斑块识别和潜在生态廊道构建。考虑各斑块在区域的重要性、区位、面积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从绿地斑块中筛选出白云山风景区、龙眼洞森林公园、南湖旅游度假区、聚龙山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金鸡山森林公园、南塘山森林公园、流溪河、白云湖、白海面10个研究区大型生境斑块作为核心斑块,作为区域生态“源”。采用最小费用距离方法,生成研究区各核心斑块间的22条潜在生态廊道,并将各廊道依位置或重要性进行编号排序,筛选其中极重要的生态廊道参与生态网络体系。将核心斑块和潜在生态廊道叠加产生生态网络预案,包括核心斑块-廊道-踏脚石等系统要素。从连通性角度和构建成本角度出发,形成两种生态网络预备方案预备方案,方案a在西北部以及中部城区的连通性不足,在建设生态廊道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建设成本相对提高。方案b着重于连接斑块形成整个环形网络,利用现有的可利用的生态廊道的连接建立生态网络,构建成本较低,但各廊道可达性较弱。(3)生态网络方案优化。采用综合分析法等对构建的生态网络系统进行优化,形成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绿地生态网络。从多元化角度出发,构建集休闲、生态保护、连通性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网络,最终形成“核”、“廊”、“片”的白云区生态网络格局,包括白云山、聚龙山、帽峰山等生态绿核,以及白海面湿地、江高湿地、白云湖湿地等生态节点,构建“三纵两横”生态廊道体系包括流溪河生态廊道、白云山-南湖-南塘山生态廊道和西航道生态廊道、白云湖-白海面-帽峰山生态廊道、钟落潭-白兰花生态廊道。(4)采用核心斑块排序+最小费用距离法+生态网络方案优化的生态网络构建技术方法,可以使生成的绿地网络格局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能够优化城市景观生态网络。构建的研究区绿地生态网络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增加了各个绿地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并且可以缓解城市化进程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网络构建过程中,需要把城市绿化以及生态保护融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当中,要注重复合型多功能生态廊道构建,同时考虑到整个城市绿地的均衡布局。
【关键词】:园林绿地 生态网络 最小费用路径法 景观阻力
【学位授予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5.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2.1 研究的目的12
- 1.2.2 研究的意义12-13
- 1.3 研究关键和创新点13
- 1.3.1 研究关键13
- 1.3.2 研究创新点13
- 1.4 研究思路与总体路线13-17
- 第二章 绿地生态网络理论和研究进展17-29
- 2.1 绿地生态网络的概念及内涵17-18
- 2.3 国外生态网络规划案例分析18-22
- 2.4 国内生态网络规划案例分析22-26
- 2.5 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动向26-29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29-35
- 3.1 研究区概况29-30
- 3.2 白云区生态现状30-35
- 3.2.1 白云区生态现状分析30-32
- 3.2.2 白云区生态景观资源32-35
- 第四章 白云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35-51
-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35-38
- 4.2 景观格局指数及其含义38-42
- 4.3 白云区总体景观格局42-44
- 4.4 白云区生态绿地景观格局44-45
- 4.5 白云区各镇街绿地分布情况45-47
- 4.6 白云区绿地空间布局47-51
- 第五章 白云区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51-65
- 5.1 生态网络构建方法51-52
- 5.1.4 最小费用距离法51-52
- 5.2 白云区绿地斑块的选取及重要性分析52-56
- 5.3 白云区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56-61
- 5.3.1 阻力值的设定56-58
- 5.3.3 潜在生态廊道58-60
- 5.3.4 生态网络规划方案60-61
- 5.4 白云区绿地生态网络廊道格局分析与优化61-65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65-71
- 6.1 主要结果65-66
- 6.1.1 白云区绿地景观分析结果65
- 6.1.2 白云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结果65-66
- 6.2 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的优缺点66-67
- 6.3 生态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67-69
- 6.3.1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存在的问题67-68
- 6.3.2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保护建议68-69
- 6.4 生态网络的发展趋势与展望69-71
- 致谢71-73
- 参考文献73-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7-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国舫;;关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几个问题[J];草业学报;2015年05期
2 陈剑阳;尹海伟;孔繁花;幺贵鹏;;环太湖复合型生态网络构建[J];生态学报;2015年09期
3 喻本德;叶有华;郭微;俞龙生;黄涛;孙芳芳;罗建武;;生态保护红线分区建设模式研究——以广东大鹏半岛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6期
4 傅强;宋军;毛锋;吴永兴;姚涵;唐剑波;;青岛市湿地生态网络评价与构建[J];生态学报;2012年12期
5 郭微;俞龙生;孙延军;陈平;;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J];生态学杂志;2012年04期
6 蒋文伟;郭慧慧;梅艳霞;;宁波鄞州新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趋向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3期
7 许文雯;孙翔;朱晓东;宗跃光;李杨帆;;基于生态网络分析的南京主城区重要生态斑块识别[J];生态学报;2012年04期
8 陈小奎;莫训强;李洪远;;埃德蒙顿生态网络规划对滨海新区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园林;2011年11期
9 荣冰凌;李栋;谢映霞;;中小尺度生态用地规划方法[J];生态学报;2011年18期
10 李中才;徐俊艳;吴昌友;张漪;;生态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勇;林祥国;;3S技术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鹏;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广州市白云区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