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托换结构刚度对顶升建筑物上部结构性能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27 13:47
   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既有建筑数目庞大,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问题导致建筑发生不均匀沉降、倾斜等,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给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建筑物纠倾加固技术应运而生,尽管已经有大量的实际工程应用了顶升纠倾的方法,但是对工程经验的依赖较大,对顶升过程的力学分析及位移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成熟。本文建立了5层3跨的框架结构和以广西省桂林市的彰泰·桃源居2#楼为原型的剪力墙结构,首先对两种结构形式不同沉降工况进行线性分析与非线性分析,将梁的塑性铰发展情况与弯矩的变化幅度以及变形进行了对比。然后对两种结构不同的沉降工况进_(通(1过)对局上部述柱几或个墙方肢面沉的降模只拟在分与析沉研降究柱)~(行矩了变原化始、刚变度形顶、升沉和降非部线位性的分上析升后位刚移度等顶进升行),_或,~(了对并比改分变析托研换究梁)_(得墙出肢的相结连论的如梁下产)。:_(生塑性)~(的刚度),_铰~对,_(对相邻跨与产生)~(上部结构梁的弯)M塑性铰跨相连的梁端弯矩影响稍大,对临跨远端以及隔跨的梁影响较小。(2)远离沉降柱或墙肢的梁端塑性铰发展较快,弯矩重分布的程度也要大于沉降端。梁端节点的刚度越大,塑性铰的发展也越快。(3)线性分析沉降的梁端弯矩从底层往顶层逐渐减小,非线性分析的梁端弯矩,因塑性铰的出现,相同一端的弯矩相差不大,梁端弯矩重分布的程度从底层至顶层逐渐减小。(4)原始刚度顶升,托换梁与上部框架梁或连梁刚度之比从1增至11的过程中,与沉降柱或墙肢相连的梁端弯矩下降幅度在30%~50%,对临跨和隔跨的影响主要在1层梁,对其余梁弯矩影响较小。(5)非线性刚度顶升,上部框架梁或连梁承担的顶升力比重较小,主要由托换梁承担,所以结构梁端弯矩比较小,托换梁端的弯矩值较大,并且托换梁与上部框架梁或连梁刚度比从1增至3时,结构梁端弯矩变化幅度最大。(6)在结构顶升的过程中,与顶升柱或墙肢相连的梁端的上升位移,从底层至顶层逐渐减小,顶层节点相对于底层节点上升位移的减小幅度框架结构顶升不超过33%,非线性刚度顶升不超过20%,剪力墙结构原始刚度顶升不超过60%,非线性刚度顶升不超过20%。(7)托换梁与上部框架梁或连梁刚度之比从1增至11的过程中,框架结构顶升或剪力墙结构的柱顶升各节点上升位移下降程度原始刚度顶升在35%~55%,非线性刚度顶升在70%~80%。对于剪力墙肢的顶升,墙肢处的刚度越大,上升位移的变化幅度越小。(8)托换梁刚度对顶升结构的受力有显著影响,顶升过程中增大托换梁的刚度,会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减小上部结构的内力及变形,对上部结构有利
【学位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398.9
【部分图文】:

曲线,本构关系,塑性铰,生命安全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五个控制点 A-B-C-D-E 的曲线来实现,如图 点间铰内没有变形发生,即铰屈服前被假定为。当铰达到 C 点时,开始失去承载力。点 IO于直接使用、生命安全和防止倒塌。

框架模型,结构混凝土强度,硕士学位论文,布筋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模型立用的框架模型为 3 跨 3 跨 5 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横跨和纵跨为 3m,无地下室,柱底为刚性连接,整个结构混凝土强度均为00mm 500mm,配筋为 12C22。梁的尺寸均为 250mm 250m 3C22。板厚均为 100mm,双层双向布筋。模型的轴网及模型。

框架结构模型,托换梁,构模,顶升


框架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方韬;;厦门市仙岳路高架桥连续梁顶升改造[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2年04期

2 李媛媛;;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顶升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8年12期

3 蒋光炜;;某互通桥梁顶升工程施工关键技术探究[J];福建交通科技;2018年02期

4 李权军;刘法波;;多跨连续梁桥曲线段同步顶升及大偏位纠偏技术[J];山西建筑;2016年32期

5 费继华;郑伟;严正旭;朱振华;;老旧建筑顶升改造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施工;2016年11期

6 刘松明;邢云;徐桂平;;中环线跨沪太路抢修工程顶升中的监控技术[J];中国市政工程;2016年06期

7 陈明权;;交替顶升工艺在变宽度箱梁桥顶升中的应用[J];市政技术;2016年06期

8 贾艳卿;;顶升技术在桥梁净空改造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年01期

9 范忠明;;跨营业线桥梁顶升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J];山西建筑;2017年04期

10 陶万涛;郑杜飚;;压力顶升法钢护筒无损回收施工工法[J];住宅与房地产;2017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小军;;桥梁顶升施工控制要点[A];第十二届建筑物建设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2 周广资;;多种反力形式混合整体顶升施工技术[A];第十二届建筑物建设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3 束学智;冯思雨;;城市桥梁超高顶升改造施工[A];第十一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束学智;冯思雨;;城市桥梁超高顶升改造施工[A];第十一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5 尹天军;;大跨径、长联桥梁顶升技术及应用展望[A];第二届全国桥梁、隧道养护与管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李秉南;;大型桥梁整体顶升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A];江苏省公路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郑世民;李兴锋;;整联顶升桥梁上部结构进行支座更换[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8 李品寿;;桥梁顶升和加高技术[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束学智;;湖州南林大桥整体顶升施工技术[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章柏林;蓝戊己;;某框架结构顶升纠偏施工技术[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寇勇;我国桥梁顶升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N];科技日报;2015年

2 通讯员 周雨顺 嵇新秋 记者 张帆;万吨大桥长高三米[N];浙江日报;2009年

3 通讯员 祝平 何梅丽;建筑物顶升技术再获新突破[N];建筑时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付蕾 通讯员 付素娟;六百年建筑 十五米顶升[N];中国建设报;2012年

5 吉善玉;顶级技术 顶升大桥[N];中华建筑报;2003年

6 特约通讯员 应加明;立交桥整体顶升成功[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7 通讯员 吴维燕 陈通生;举力与反力的成功抗衡[N];中华建筑报;2011年

8 记者 刘宇鑫;本市首次整体同步顶升巨型桥梁[N];北京日报;2007年

9 记者 宋茜 卞晔;我省桥梁顶升技术创两项世界纪录[N];江西日报;2015年

10 上海铁路局;研究既有线上跨结构整体顶升施工新技术[N];人民铁道;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欣;某框架结构顶升纠偏的有限元分析及工程应用[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年

2 韩嘉夫;拱形钢管桁架结构顶升施工响应与监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3 张慧卿;LEO卫星通信网络多业务切换和路由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4 李常新;托换结构刚度对顶升建筑物上部结构性能影响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5 王其威;深海平台液压顶升合拢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6 李晓迪;装配式梁桥整体提升平移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7 刘闻敏;塔机双缸顶升液压系统同步性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

8 赵航;大跨度钢结构安装工艺整体顶升技术研究与应用[D];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

9 张永前;RC托换体系在砖混结构顶升纠偏中的变形与力学性能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8年

10 杨航;基于DBO模型的焊接式顶升模架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7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27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f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