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压型钢板-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剪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7 21:18
   再生混凝土使得有限的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具有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将再生混凝土引入对混凝土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中,可以量大面广地推进再生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现有研究表明,再生粗骨料的引入对组合板抗弯承载力影响较小,可沿用现行的组合板设计方法。然而,目前针对再生混凝土组合板纵剪承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首先通过拔出试验定量研究了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界面剪切滑移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足尺板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等参数对组合板纵剪承载力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共完成了17组34个300mm×300mm×510/600mm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竖向拔出试验,定量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混凝土水灰比、压型钢板厚度及压型钢板型号等参数对压型钢板-普通/再生混凝土界面剪切滑移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本文参数条件下,掺入100%再生粗骨料,拔出板件剪切承载力降低幅度可达3.6%~20.0%。(2)共完成了4个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及端部锚固条件下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足尺板件的六分点两集中力静力加载试验,重点考察足尺板件破坏模式、跨中及加载点挠度、端部压型钢板-混凝土界面相对滑移及各关键截面的应变分布,定量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及端部锚固对组合板纵向剪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配置端部栓钉时,组合板发生纵向剪切破坏,组合板端部相对滑移可达5.6mm,为延性破坏。同时可以发现,端部栓钉可以有效提高组合板的纵剪承载力,配置端部栓钉的组合板均发生抗弯破坏。(3)基于小尺寸板件拔出试验获得的不同参数条件下压型钢板-普通/再生混凝土界面的剪切滑移性能,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将有限元结果与文献及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进行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配置端部栓钉时,所有组合板均发生纵剪破坏,可沿用规范m-k法进行设计。组合板厚度、压型钢板厚度及剪跨比对组合板纵剪承载力有较大影响,混凝土水灰比、压型钢板板型对组合板纵剪承载力影响较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组合板纵剪性能几乎没有影响。配置端部栓钉时,若组合板跨度较大、栓钉直径较大或压型钢板厚度较小,组合板发生抗弯破坏,可沿用规范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再生混凝土组合板设计。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398.9
【部分图文】:

示意图,粗骨料,天然骨料,砂浆


(a) 典型的再生粗骨料 (b) 再生粗骨料组成示意图图 1-1 再生粗骨料(a) 开口型压型钢板 (b) 缩口型压型钢板 (c) 闭口型压型钢图 1-2 压型钢板常见开口形式为使压型钢板及混凝土能够共同工作、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的优势,必证两者界面之间良好的剪切粘结性能。当无法保证组合板中压型钢板与混凝面有足够的剪切粘结性能时,组合板将在达到其截面抗弯承载力前达到纵向承载力,无法发挥压型钢板与混凝土两部分的优势,提前进入破坏,因此必须合板纵向剪切性能进行研究。

压型钢板,形式,组合板


(a) 开口型压型钢板 (b) 缩口型压型钢板 (c) 闭口型压型钢板图 1-2 压型钢板常见开口形式为使压型钢板及混凝土能够共同工作、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的优势,必须保证两者界面之间良好的剪切粘结性能。当无法保证组合板中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界面有足够的剪切粘结性能时,组合板将在达到其截面抗弯承载力前达到纵向剪切承载力,无法发挥压型钢板与混凝土两部分的优势,提前进入破坏,因此必须对组合板纵向剪切性能进行研究。1.1.2 研究意义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既能缓解对砂石等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又能降低废弃混凝土对环境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环保效益。因此如果将再生混凝土引入对混凝土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中,则可以进一步推进再生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表明,掺入再生粗骨料对组合板抗弯承[13]

板件,小尺寸,学者,试验装置


国内外学者小尺寸板件试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亮;夏志成;周竞洋;孔新立;袁小军;;钢板夹钢管组合板抗低速冲击性能的优化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年01期

2 卓荣明;;反击式破碎机组合板锤的设计与制作[J];煤矿机械;2015年07期

3 聂建国;王宇航;;基于部分剪力连接模型的压型钢板-混凝土连续组合板极限承载力分析[J];建筑结构;2010年01期

4 韦庆白;;钢竹组合板抗弯承载能力的理论分析[J];工业建筑;2010年S1期

5 杨勇;曾苏生;聂建国;周现伟;霍旭东;;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组合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1期

6 聂建国,易卫华;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受力性能及其计算[J];建筑结构;2005年01期

7 范传玲;体温脉搏呼吸测量组合板的设计与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年06期

8 袁发顺,胡夏闽,顾建生;组合板的非线性分析[J];工业建筑;1996年10期

9 D.mahanta;A.Rahman;B.Pchatiha;叶洪画;;稻壳组合板[J];四川造纸;1988年01期

10 吕坤炉;;两相知[J];宝藏;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志成;徐飞;王永喜;;钢板夹芯混凝土组合板垂直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2 刘承斌;王柏生;李玉刚;杨英武;;钢桁架-砼组合板损伤指标研究及比较[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秦培成;查晓雄;于航;;新型岩棉材料本构模型研究及其在金属面组合板中的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迟力源;杨军;彭先泽;;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钢板混凝土结构动态响应对比研究[A];第六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2014年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王铁成;赵程;张小鹏;韦灼彬;;滑移对钢—混凝土组合板挠度影响分析[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高屹;韦灼彬;;基于ANSYS的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板模态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先芝;童乐为;;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承载力计算[A];第十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雪纯;任文峰;周文君;王连广;;预制钢板夹心混凝土组合板栈桥受力与变形计算分析[A];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9年

9 成钟寿;王元清;石永久;;中韩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应用与研究现状[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何守民;完海鹰;吴春萍;;闭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刚度计算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郭校 本报记者 李建文;野外执行任务有了移动“新家”[N];解放军报;2019年

2 广西 粟维琼 汪梅;TL9319组合收音板的试用与改造[N];电子报;2006年

3 刘祥 张娜 亢彬 刘军;世界首座常规与双蓄热组合板坯加热炉给力承钢绿色发展[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4 魏剑生;福建鸿志兴登陆“新三板”[N];闽北日报;2016年

5 陈小海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陈泳;灾后第一“单”[N];成都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李洪江;自家屋顶能发电[N];鄂州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陶欣;CFRP-钢组合板构件受压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2 韦灼彬;钢筋混凝土桩基梁板码头爆炸毁伤及抢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毛学明;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特性分析与加劲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荷载分布宽度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张小鹏;SRC组合板试验研究和性能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5 黄辉;钢-FRP-混凝土组合梁桥构件的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萨玛(Osama Mughrabi);简支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板长期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李孝忠;压型钢板-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李雪松;轻质粉煤灰泡l炷磷楹习宓目雇湫阅苎芯縖D];延边大学;2018年

4 魏盟;考虑非均匀收缩的钢-普通/再生混凝土组合板长期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韩亮;钢-UHPC组合板冲切破坏性能的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6 李慧;型钢混凝土组合板的承载性能数值模拟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8年

7 陈平;装配式钢-UHPC组合桥面板受力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7年

8 蔡俊;CFRP-钢组合板受压性能研究及在加固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9 张恺;钢筋桁架再生混凝土组合板长期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赵伟;组合板房的热环境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28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28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a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