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配筋变化的混凝土箱型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学位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375;TU352.11
【部分图文】:
苏州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试验研究与分析循环加载后,逐渐将竖向轴力加载到最大。(2) 水平推力采用力-位移控制方法[34],试件开裂前,水平推力以每 40s 增加20KN 的速度逐级递增,当观察到试件开裂后,以每 20s 增加 10KN 的速度逐级递增,并且每级荷载循环三次,在加载过程中观察纵筋应变片的数值,当微应变达到 2000,即纵筋屈服时,记录此时柱顶水平位移,并将此值为试件的屈服位移,此后,改用位移加载,并以屈服位移的 20%为步长逐级递增柱顶水平位移,每级循环三次,当试件的承载力降为最大承载力的 85%时停止加载。加载设备与加载制度示意图如下图 2-2 所示:
(a) 固端混凝土应变片 (b) 距固端 600mm 处混凝土应变片(c) RCBC-SS 固端钢筋应变片图 (d) RCBC-SS 距固端 600mm 处应变片图
(c) RCBC-SS 与 RCBC-SR 骨架曲线图 2-6 各试件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1) 对比图两试件的滞回曲线可以发现,RCBC-SR 在每一级循环荷载作用的滞回曲线均比 RCBC-SS 更加饱满,试件在开裂前,两试件滞回曲线加载段和卸载段基本重合,此时试件处于弹性阶段,耗能不明显,当两件进入屈服阶段时,与加载段相比,卸载段的割线刚度明显减小。试RCBC-SR 在卸载时的位移滞后效应比 RCBC-SS 更为明显,因而使得滞曲线更为饱满,耗能效果更为显著。当试件达到峰值荷载进入破坏阶段两试件加载刚度与卸载刚度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增大,使得滞回环更饱耗能值达到最大;(2) 对比两者滞回曲线的加载刚度与卸载刚度的退化,可以发现 RCBC-SS屈服后加载刚度以及卸载刚度退化得比 RCBC-SR 更为明显,但是当试越过峰值荷载后,试件 RCBC-SR 的卸载刚度退化比试件 RCBC-SS 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耀庭;程庆乐;左鸿;马冰茜;李纵横;;钢筋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及其数值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5年04期
2 韩强;周雨龙;杜修力;;钢筋混凝土矩形空心桥墩抗震性能[J];工程力学;2015年03期
3 周旺保;蒋丽忠;李方方;黄志;;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抗震性能试验[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4 孙治国;王东升;李宏男;杜修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桥墩应用及抗震性能研究综述[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5 宗周红;夏坚;徐绰然;;桥梁高墩抗震研究现状及展望[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6 方志;王飞;殷新锋;王诚;;钢筋混凝土箱型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03期
7 周瑞强;;探析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分析与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2年01期
8 杜修力;陈明琦;韩强;;钢筋混凝土空心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11期
9 崔海琴;贺拴海;宋一凡;;空心矩形薄壁墩延性抗震性能试验[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6期
10 高菲;刘文锋;李春晖;;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恢复力模型的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金志鹏;钢筋混凝土箱型柱在拟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的试验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年
2 李文广;基于不同配筋下的混凝土箱形柱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D];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3 丁红艳;钢筋混凝土箱型截面压弯构件破坏形态试验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4 奉策红;钢筋混凝土箱型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2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3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