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24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沐;;河南理工大学体育馆[J];城市建筑;2015年25期
2 钱锋;余中奇;;结构建筑学——触发本体创新的建筑设计思维[J];建筑师;2015年02期
3 孙一民;;从形式探索到逻辑追寻:走向精明营建[J];建筑师;2015年02期
4 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1期
5 王军;庞大伟;乔婷;王瑞红;;蒙古族现代赛马场规划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22期
6 郑方;刘爱杰;商宏;房学峰;刘亚群;祁斌;杨洲;陈晓民;李旭阳;陈靖远;吴瀚;;“回归体育建筑本原”主题沙龙[J];城市建筑;2014年28期
7 陆诗亮;丁睿洋;吕博达;;赛马场建筑的溯源、流变及发展趋势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年09期
8 侯叶;杜庆;;体育建筑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4年09期
9 李雪峰;钱来;;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大学体育教育[J];体育科学研究;2014年04期
10 梅洪元;陈禹;杜甜甜;解潇伊;;从“全运”到“全民”——由第十二届全运会看体育建筑新发展[J];建筑学报;2013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逊;冰雪体育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刘虹;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王河;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阎波;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建筑创作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钱海平;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林昆;公共体育建筑策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宗轩;中国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子文;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王燕;青奥会背景下南京市橄榄球运动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3 蒋攀;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应用PPP模式的分析与风险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高博;水上运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关英健;天津建筑名家虞福京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李兴玲;基于地域性的奥运场馆规划设计探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7 谢东彪;时代背景下的赛会体育馆创作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克非;我国当代高校体育建筑适应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黄兆生;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与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郝伊楠;亚冬会后长春市大型冰雪场馆综合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5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3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