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大众游赏性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9:50
   游赏指的是游览的实际行动与欣赏的心理活动的结合,而游赏性空间则是满足这种使用需求的空间。而在建筑学的相关领域,“游赏性空间”的概念首先出现在了风景园林的游赏规划中——“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其中科学与文化的概念说明了游赏型空间不仅限于风景名胜的空间规划,也应该把博物馆、展览馆、历史建筑及其遗迹等具有文化内涵的空间考虑在内。游赏性空间首先应该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而游赏性空间的可识别性则是使其区别于其他均质化空间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从研究中国传统游赏性空间的历史沿革开始,探究其生成原因、文化内涵、目标功能、规划方式等等,以及对当代游赏性空间建设的影响,同时引进了媒介地理学的分析方法,从人文、地域、历史等文化的维度切入,对游赏性空间作为媒介所承载的的可识别性内涵进行剖析。实地与资料调研以杭州市环西湖景区为主要案例,原因在于杭州市西湖景区经过从中古代城市革命开始的千年历程的城市文化与历史的沉淀,并且最早进行了近现代化改造更新。在传统城山湖风景意象以外,衍生出了现代化服务——大众教育、商业、休闲、社交的功能,这些公共功能复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而具有活力的可识别性游赏型空间,并且成功融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之中。笔者认为这样的具有高活力、高参与度的游赏性空间,真正体现了公共建筑服务于人的社会职能。本文采用“历史演进概括——系统典型案例分析——分类特征归纳”的技术路线,以城市文明更替与空间格局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归纳游赏性空间规划的经验。通过对游赏性空间案例的整体功能规划的建筑学领域分析,来阐释游赏性空间的功能、空间模式,将游赏性空间的城市服务性功能进行挖掘,总结其公共空间的特征。并且根据实地调研和记录对人群行为进行技术归纳,总结出受众对游赏性空间能动反馈的规律。最后结合案例研究其可识别性组成,借鉴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分类法,导出游赏性空间可识别性意象的组成:路径、区域、边界、节点、标识物,来进行技术性分析,讨论设计的可行性策略。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20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以及概念解析
        1.2.1 研究范围
        1.2.2 概念解析
    1.3 既有理论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3.1 城市游赏性空间发展研究
        1.3.2 杭州西湖景区研究的发展情况
        1.3.3 媒介地理学理论在建筑学领域应用的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公共游赏性空间的发展历程
    2.1 近古代城市结构变革下公共游赏性空间的雏形
        2.1.1 城市空间功能与城市居民结构的变革
        2.1.2 官方推动下的大众游赏活动的繁荣
        2.1.3 游赏性空间作为城市集体记忆与文化地理标识的意义
    2.2 当代游赏性空间规划的整体性环境观的成熟
        2.2.1 当代游赏性空间的复合组成
        2.2.2 历史建筑空间与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
    2.3 媒介地理学对空间可识别性内涵的拓展
        2.3.1 作为方法论的媒介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2.3.2 空间可识别性概念解析
        2.3.3 游赏性空间中可识别性意义的拓展
    2.4 本章小结
3 游赏性空间可识别性与受众互涉机制
    3.1 游赏性空间中受众的定义与组成
        3.1.1 游赏性空间中受众的概述
        3.1.2 游赏性空间中受众的组成
        3.1.3 受众选择可识别信息的心理认知
    3.2 受众的多层级需求
        3.2.1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
        3.2.2 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
        3.2.3 求知的需求、求美的需求
        3.2.4 自我实现的需求
    3.3 受众对可识别信息的关联性理解
        3.3.1 地域地理气候环境的融入式理解
        3.3.2 历史、民族文化的时空共享性理解
        3.3.3 当代城市生活的情景式共鸣理解
    3.4 受众对空间可识别性信息的动态反馈
        3.4.1 受众反馈的机制
        3.4.2 反馈的实际效果评判
    3.5 本章小结
4 以西湖景区为例可识别性在游赏性空间中的表达
    4.1 传统西湖范式与杭州西湖景区规划的历史沿革
        4.1.1 城市文明下传统西湖范式的成熟与实践
        4.1.2 中古代杭州西湖郊区规划的雏形
        4.1.3 近现代杭州西湖的城市化改造
    4.2 可识别性文化内涵的传播探索
        4.2.1 历史建筑与遗迹的可识别性的延续
        4.2.2 人文地理景观的可识别性新释义
        4.2.3 祭祀、宗教传统仪式空间的纪念意义
        4.2.4 想象空间可识别性的现实实践
        4.2.5 现实空间对于文艺创作的引导
    4.3 游赏性公共服务功能的设置与更新
        4.3.1 文教空间
        4.3.2 信息服务空间
        4.3.3 商业空间
        4.3.4 休憩空间
    4.4 本章小结
5 游赏性空间可识别性意象设计的可行性
    5.1 空间可识别性意象与其批判的发展
        5.1.1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其批判发展
        5.1.2 游赏性空间的可识别性意象五要素
    5.2 游赏性空间区域的可识别性设计
        5.2.1 可识别的区域主题
        5.2.2 区域规模的宏观到微观
    5.3 游赏性空间路径的可识别性设计
        5.3.1 路径规模与形态归纳
        5.3.2 游赏路径的连接性
        5.3.3 对历史路径空间的保护与发展
    5.4 游赏性空间节点的可识别性设计
        5.4.1 节点类型
        5.4.2 节点规模
    5.5 游赏性空间标识的可识别性设计
        5.5.1 标识的纪念性与文化意义
        5.5.2 标识的功能性
        5.5.3 标识设计的表达方式
    5.6 游赏性空间的边界的可识别性设计
        5.6.1 自然边界的利用
        5.6.2 人工边界的构筑
        5.6.3 虚拟边界的形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孟语;;《豫园游赏》[J];明日风尚;2017年12期

2 冯骥才;;摆摆手[J];视野;2017年11期

3 韩淑静;;朝中措·灌渠游赏杏花[J];北方文学;2017年19期

4 铃菜;;桓景斗瘟魔[J];家教世界;2017年17期

5 竺柏岳;;漫谈母爱[J];中华魂;2017年04期

6 ;第二开 丛霄游赏[J];收藏与投资;2017年06期

7 童树梅;;敬畏之心[J];故事会;2017年07期

8 肖潇;;唐代宴饮之际的游艺活动[J];牡丹;2017年09期

9 王占利;王克柱;文庆;李加林;;风景区游赏系统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10 顾里;;崂山风景区游人心理初析[J];中国园林;198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梓嘉;大众游赏性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2 蓝若珂;基于游赏感知的乡村夜景构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3 方洪伟;风景名胜区游赏路线规划设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4 何宇珩;基于地域文化的风景游赏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杨慧;风景名胜区游赏系统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曹丹阳;山地风景区景观游赏路线组织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皓;华山风景名胜区游赏资源文化特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熊雨晨;峡谷景观的风景游赏路线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郭静;基于地景文化的华清宫景区风景资源评价与游赏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孙宇坤;CLEs视觉下风景游赏认知系统的建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36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36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e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