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现代建筑创作比较研究(1950s-1970s)

发布时间:2020-11-03 00:33
   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重要支点,自古以来文化互动频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1970年代,虽然受到经济拮据、社会因素复杂多变和建筑技术还不发达等条件的限制,两地建筑师仍然创作了大量诚实朴素、感人至深的建筑作品,凸显了现代主义建筑地域化的探索,对其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大量的实地调研,从文化商贸交往、华侨族群关联、气候地理相近等多层面,论析了岭南建筑和马来半岛建筑在1950-1970年代推进现代主义建筑地域化进程中的可比性,从而建立起共时性比较的研究框架,并在空间上分别以中国和东南亚作为宏观背景,同时聚焦在广州、新加坡与吉隆坡这三个现代建筑实践丰富的城市。本文研究目标在于通过比较研究,总结1950-1970年代两地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对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支持,归纳两地建筑创作真实朴素的价值观与设计策略,形成对当代岭南建筑发展的启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于借鉴建筑适应性理论,将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1950-1970年代现代建筑创作的比较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这三个维度展开。在自然适应性维度,运用比较和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两地在适应湿热气候、回应地理环境和运用本土资源这三方面的创作策略进行比较。总结了岭南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环境理念,表现为重视平面布局的疏导通风、以借景使建筑内外环境紧密相联、自然元素与建筑环境融洽。马来半岛侧重于建筑空间主导自然环境,表现为塑造多层次空间,探索建筑外遮阳的艺术表现,利用阳光、植物等自然元素强化建筑的表现力。在社会适应性维度,比较研究从建筑类型发展、成本控制和创作机制三方面展开:在社会变革促进下,两地的文化建筑、集体住宅和宾馆建筑基于社会需求的满足体现各自的发展特色;在适应拮据经济方面,岭南建筑师从微观角度通过单体创作最大化控制造价,而马来半岛建筑师则从宏观层面采取模块化的类型设计来控制建设成本;在国家政策调控下,两地的国有设计机构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岭南地区特色在于集体设计组长期持续的创作体制,而马来半岛的特色在于私人建筑师事务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文适应性维度,两地建筑创作基于文化多元的共性表现出各自特色:岭南地区强调生活尺度的人本主义理念,以岭南庭园空间表达民族文化意境,体现根植于世俗生活的文化和谐;马来半岛建筑则着重彰显新兴国家的独立自主精神,借助抽象提取符号形式来回应传统,并兼容表达多民族和多宗教的文化碰撞。综合前述,论文归纳了两地建筑创作的共同特征:以适应自然气候环境彰显建筑的地域特征,通过尊重现实需求的来表达社会的时代精神,并以多元文化价值的融合来体现对人文艺术的追求。同时,两地创作的共性和差异对当代岭南建筑发展在价值取向,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三方面都形成丰富的启示。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201
【部分图文】:

相关资料,区位,来源,新加坡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岛是指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上向海面突出的狭长地区,向南延伸拉地峡到亚洲大陆最南端的皮亚角,它的最大宽度为 322 公里, 平方公里,是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马来半岛主要包含新加坡有泰国西南的小部分和缅甸东南的小部分,主要城市为新加坡和义上,马来半岛形成了亚洲大陆与马来群岛之间的地理和文化联位,马来半岛历来为各方势力所争夺。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两国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相互深入渗透,两国隔狭窄的柔佛与长堤使领土相连,这使得将两地现代建筑统筹研究具有现实可

时间阶段,相关资料,来源


图1-1 岭南与马来半岛区位 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绘图1-2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 1950-1970 年代,岭南和马来半岛的城市化程度都比较低,重要的现代建筑分别高度集中在广州、新加坡和吉隆坡这三个城市。因此。本文研究的作品中,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这三个城市,同时三城也是代表建筑师的主要实践范围。(图 1-1)1.4.2 时间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并先后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1950 年代开始,大量建设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战后重建的拮据经济、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需求等限制条件

研究对象


第一章 绪论自 1950 至 1970 年代的这 30 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两地区国家建设开始起步,现代主义处在发展和反思期,在此之前的 1940 年代,两地区和国家都经历战火而发展停滞,而在该时期之后的 1980 年代,经济全球化与后现代思潮席卷而来,对建筑创作产生新的巨大影响和变革。另外,经过一定时间不算久远的历史沉淀,大部分建筑都保存较好,有一些代表建筑师本人和影响力都还在,对这个时期的研究是鲜活和及时的。基于此,本文选择 1950-1970 年代作为比较研究的时间范畴。(图 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莹莹;;中国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传承[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2 陈晶晶;田芃;田朝阳;;中国传统园林时间设计的整体空间“法式”初探[J];风景园林;2015年08期

3 代利萍;;论吴汝纶古文创作中的“重文轻理”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4 王世福;沈爽婷;;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广州市成立城市更新局之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03期

5 林广思;;林西之于广州风景园林建设和管理的贡献[J];中国园林;2014年12期

6 刘克成;;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4年01期

7 吴良镛;;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主旨报告[J];建筑学报;2012年12期

8 郭明卓;;学习和传承岭南建筑[J];建筑学报;2012年06期

9 吴硕贤;;中国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J];南方建筑;2012年01期

10 梅洪元;;适宜与适度理念下的寒地建筑创作[J];城市环境设计;2012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麦华;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产斯友;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施瑛;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刘鹏跃;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动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王国光;基于环境整体观的现代建筑创作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刘虹;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王瑜;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王敏;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李婷婷;自反性地域理论初探[D];清华大学;2012年

10 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乐;新马泰三国关系对马来半岛地区安全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2 郑淑浩;佘畯南建筑美学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孟悦;莫伯治建筑美学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汪田;广州华侨新村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异响;林克明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与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设计法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杨文君;1951年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依嘉;当代国内人物类纪念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秦晓博;事件型纪念馆空间序列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林广臻;刘管平的学术思想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房艳丽;阿卡汗奖获奖作品的建筑设计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7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67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4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