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北地区明长城沿线防御聚落保护利用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982.29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图 2-1 北京地区高程图Fig.2-1 Elevation Map of Beijing Area(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北地区地势特征西部及北部均为山地地貌,其中北部的军都山山脉与西部的西山山
京西北地区地势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璟;陈婧;丁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与建筑景观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2期
2 何德亮;;山东龙山文化聚落与经济形态之考察[J];海岱考古;2016年00期
3 钱云;郦大方;胡依然;;国外乡土聚落形态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住区;2012年02期
4 史蒂芬·科瓦勒斯基;沈辛成;;区域聚落形态研究[J];南方文物;2009年04期
5 布莱恩·R·贝尔曼,贾伟明;美洲聚落形态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华夏考古;2005年01期
6 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文明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孙庆伟;聚落形态理解与聚落形态研究[J];南方文物;1994年03期
8 陈晓华;;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环壕功能辨析[J];湖南考古辑刊;2014年00期
9 拓晓龙;;西北军事堡寨聚落形态变迁影响因素解析——以宁夏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7年12期
10 陈茹;李晓峰;;鄂东北传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探析[J];华中建筑;2016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朝云;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3 刘海旺;汉代农耕聚落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4 陈冬仿;两汉农民生活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5 魏泽华;晚商时期晋陕黄土高原地区的聚落与社会[D];山东大学;2017年
6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钦月;闽南传统堡寨聚落形态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2 关达宇;京西北地区明长城沿线防御聚落保护利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9年
3 李浩;合肥市周边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及空间环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4 韩宇宁;辽东北部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5 李云;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6 张丽芳;喀斯特山区聚落格局变化特征及布局优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7 雷松霖;漳州堡寨式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8 邓晗;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及适应性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9 唐雯雯;中国北方地区史前城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10 杨铭;洛阳地区龙山至夏商时期聚落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71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7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