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区重在老年健康维护的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22:24
目前,深圳地区老年人口主要呈现密度高、候鸟型、空巢化、高龄化、半失能老人逐渐增加的特征,传统的居家与机构养老已经不堪重负,进而把压力转向社区养老。而日间照料中心作为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服务社区的养老需求,是能否真正实现社区养老的关键问题之一。当下,政策所推动的日照中心多有未能尽人所愿之处。笔者通过对深圳市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大量的调研、访谈与分析,认为其在医养康养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同时,加之高龄、半失能老人的数量不断上涨,加快本市日间照料中心在“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发展迫在眉睫。而为了促进本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这方面的发展,笔者着力探讨其在老年健康维护功能方面的空间环境设计策略。本文先是通过对与本课题相关的概念、理论,以及国内外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收集、梳理与总结,以期为后文的设计探讨打下坚实的理论依据。其次,对深圳地区既有日间照料中心的基本建设概况、医养康养发展情况进行初步的调研、统计与分析,并在其中选择6家日间照料设施进行深入调研,其中包括其在老年健康维护功能方面的基本信息、周边环境、功能构成与面积配比、空间布局、主要老年健康维护空间特征及使用情况,并根据调研现状总结出深圳...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图片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1]
深圳地区重在老年健康维护的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研究2目前,中国进入转型期,人们生活质量变好,国家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逐渐延长,死亡率的增长幅度较低且慢慢处于稳定状态,而相较于死亡率的平稳,生育率的情况却越来越糟(图1-2)。由于早年中国计划生育从根源上直接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加上新时代青年晚婚晚育的普遍现象,促使生育率急速下降。虽然国家在2015年开放了二胎政策,试图从源头出发缓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但受421家庭模式的影响,整体形势还是不容乐观。据模拟研究表明,在老龄化过程中,生育率起到的作用远大于死亡率,故从现状看来,老龄化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未来势不可挡的趋势。图1-2生育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图片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整理自制)1.1.2深圳地区老年人口近况及未来发展走向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但特殊的人口结构,促使这个年轻的城市正逐渐迎来“银发浪潮”。截至2018年底,本市户籍老年人口虽仅有32万,占户籍总人口的6.4%,但其实际居住老年人口已达114万,老年人口呈密度高、候鸟型、高龄化、空巢化的特征。从深圳总人口的发展变化阶段来看,其未来的老龄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断崖式”增长,早期来深创业的“拓荒牛”目前年龄主要集中在55-70岁,即将步入或已经步入老年阶段。二是随迁老人持续增长,目前深圳有许多40-60岁的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等,都是当年来深经商、打工创业发展起来的,其父母多数也随迁来深,并已进入老年期;此外,还有一批30-40岁的年轻企业家、高级白领等,其父母基本都处于活力阶段,是随迁老人的主力军;三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比例上升,
深圳地区重在老年健康维护的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研究8B=f(P,E)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即认为行为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下产生的结果。研究表明,由于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ADL)降低,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也发生降低,从而适应环境能力也随之降低,因而相较于年轻人,“人与环境一致”这件事于老年人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能力模式(Competencemodel)一说还指出“个体的能力与需求程度会调节环境冲击力”,而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与自身能力的退化,当环境对老人来讲太过难以适应时,则会造成P-E失衡(图1-3)。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环境压力、简化环境,使环境适合个体的认知与需求,促成个体能力与环境的平衡或一致性,减少问题行为,增加健康行为。图1-3P-E关系图(图片来源:福州养老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其中,ADL主要指日常生活能力,即每日生活中与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等自理活动和坐、站、行走等身体活动有关的基本活动;能力主要指个体的生理健康、感觉、知觉、动机、行为与认知;环境压力主要指环境特征对老年人行为的影响。1.3.2.2老年人特征(1)生理特征老年人的生理特征随着自然年龄的增长变化最为显著,具体可从其感知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与思维系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感知系统的退化针对老年人的感知觉特征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各感知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在发生退化,尤其在视力与听力方面的障碍日益显现,使其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反馈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了沟通障碍。二、肌肉骨骼系统退化由于内脏功能的衰退以及肌肉的萎缩,一般情况下,年龄在70岁左右的老年人肌肉强度仅相当于30岁时的一半,导致其身体机能的下降,无法承受剧烈的肢体运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适老环境中的“情动设计”[J]. 杉本聡惠,邱婷. 建设科技. 2019(13)
[2]基于情感体验的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探究[J]. 马辉,张滢,余虹静. 工业设计. 2019(04)
[3]医养康护一体化社区养老服务:理念、困境及借鉴[J]. 汪连新. 学习论坛. 2019(04)
[4]康复类社区综合养老设施布局选址研究[J]. 李斌,李雪,王依明. 建筑学报. 2019(02)
[5]医养结合导向下社区养老设施类型体系构建[J]. 杨国霞,马进.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6]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天津日间照料中心优化研究[J]. 高梦溪,洪再生,袁逸倩.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7]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空间策略研究[J]. 戴靓华,周典,王亮. 现代城市研究. 2018(08)
[8]老年人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J]. 王乐同.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08)
[9]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J]. 何静,周典,徐怡珊,戴靓华. 建筑学报. 2018(S1)
[10]医养结合模式下社区养老设施规划探索——以潍坊市奎文中心片区为例[J]. 王睿. 华中建筑. 2018(03)
硕士论文
[1]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成效及对策研究[D]. 齐妍斐.西南科技大学 2019
[2]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使用后评价及设计改进对策研究[D]. 高亚飞.华南理工大学 2019
[3]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服务研究[D]. 陆诗沁.华东理工大学 2019
[4]混合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前导空间建筑设计研究[D]. 罗筠乔.深圳大学 2018
[5]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空间设计研究[D]. 张静.广西师范大学 2018
[6]重庆主城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夏长春.重庆大学 2018
[7]广州老城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郭明远.华南理工大学 2018
[8]多代际共享空间在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中的应用研究[D]. 张罗希.天津大学 2018
[9]城市社区中“医养结合”下的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研究[D]. 和武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10]西安市日间照料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王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05785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图片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1]
深圳地区重在老年健康维护的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研究2目前,中国进入转型期,人们生活质量变好,国家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逐渐延长,死亡率的增长幅度较低且慢慢处于稳定状态,而相较于死亡率的平稳,生育率的情况却越来越糟(图1-2)。由于早年中国计划生育从根源上直接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加上新时代青年晚婚晚育的普遍现象,促使生育率急速下降。虽然国家在2015年开放了二胎政策,试图从源头出发缓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但受421家庭模式的影响,整体形势还是不容乐观。据模拟研究表明,在老龄化过程中,生育率起到的作用远大于死亡率,故从现状看来,老龄化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未来势不可挡的趋势。图1-2生育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图片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整理自制)1.1.2深圳地区老年人口近况及未来发展走向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但特殊的人口结构,促使这个年轻的城市正逐渐迎来“银发浪潮”。截至2018年底,本市户籍老年人口虽仅有32万,占户籍总人口的6.4%,但其实际居住老年人口已达114万,老年人口呈密度高、候鸟型、高龄化、空巢化的特征。从深圳总人口的发展变化阶段来看,其未来的老龄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断崖式”增长,早期来深创业的“拓荒牛”目前年龄主要集中在55-70岁,即将步入或已经步入老年阶段。二是随迁老人持续增长,目前深圳有许多40-60岁的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等,都是当年来深经商、打工创业发展起来的,其父母多数也随迁来深,并已进入老年期;此外,还有一批30-40岁的年轻企业家、高级白领等,其父母基本都处于活力阶段,是随迁老人的主力军;三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比例上升,
深圳地区重在老年健康维护的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研究8B=f(P,E)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即认为行为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下产生的结果。研究表明,由于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ADL)降低,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也发生降低,从而适应环境能力也随之降低,因而相较于年轻人,“人与环境一致”这件事于老年人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能力模式(Competencemodel)一说还指出“个体的能力与需求程度会调节环境冲击力”,而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与自身能力的退化,当环境对老人来讲太过难以适应时,则会造成P-E失衡(图1-3)。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环境压力、简化环境,使环境适合个体的认知与需求,促成个体能力与环境的平衡或一致性,减少问题行为,增加健康行为。图1-3P-E关系图(图片来源:福州养老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其中,ADL主要指日常生活能力,即每日生活中与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等自理活动和坐、站、行走等身体活动有关的基本活动;能力主要指个体的生理健康、感觉、知觉、动机、行为与认知;环境压力主要指环境特征对老年人行为的影响。1.3.2.2老年人特征(1)生理特征老年人的生理特征随着自然年龄的增长变化最为显著,具体可从其感知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与思维系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感知系统的退化针对老年人的感知觉特征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各感知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在发生退化,尤其在视力与听力方面的障碍日益显现,使其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反馈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了沟通障碍。二、肌肉骨骼系统退化由于内脏功能的衰退以及肌肉的萎缩,一般情况下,年龄在70岁左右的老年人肌肉强度仅相当于30岁时的一半,导致其身体机能的下降,无法承受剧烈的肢体运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适老环境中的“情动设计”[J]. 杉本聡惠,邱婷. 建设科技. 2019(13)
[2]基于情感体验的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探究[J]. 马辉,张滢,余虹静. 工业设计. 2019(04)
[3]医养康护一体化社区养老服务:理念、困境及借鉴[J]. 汪连新. 学习论坛. 2019(04)
[4]康复类社区综合养老设施布局选址研究[J]. 李斌,李雪,王依明. 建筑学报. 2019(02)
[5]医养结合导向下社区养老设施类型体系构建[J]. 杨国霞,马进.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6]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天津日间照料中心优化研究[J]. 高梦溪,洪再生,袁逸倩.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7]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空间策略研究[J]. 戴靓华,周典,王亮. 现代城市研究. 2018(08)
[8]老年人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J]. 王乐同.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08)
[9]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J]. 何静,周典,徐怡珊,戴靓华. 建筑学报. 2018(S1)
[10]医养结合模式下社区养老设施规划探索——以潍坊市奎文中心片区为例[J]. 王睿. 华中建筑. 2018(03)
硕士论文
[1]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成效及对策研究[D]. 齐妍斐.西南科技大学 2019
[2]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使用后评价及设计改进对策研究[D]. 高亚飞.华南理工大学 2019
[3]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服务研究[D]. 陆诗沁.华东理工大学 2019
[4]混合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前导空间建筑设计研究[D]. 罗筠乔.深圳大学 2018
[5]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空间设计研究[D]. 张静.广西师范大学 2018
[6]重庆主城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夏长春.重庆大学 2018
[7]广州老城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郭明远.华南理工大学 2018
[8]多代际共享空间在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中的应用研究[D]. 张罗希.天津大学 2018
[9]城市社区中“医养结合”下的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研究[D]. 和武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10]西安市日间照料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王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05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90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