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泉州古城空间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9 00:05
本文从佛教的视角对泉州古城的空间营造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泉州古城内部独特的佛教空间历史遗产。自佛教传入泉州后,佛教思想文化与泉州本土文化相结合,孕育并形成了丰富的佛教空间遗产。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呈现“千城一面”的现象,佛教空间逐渐不被重视,佛教活动也逐渐式微。本文的研究对亚洲佛教城市的历史研究有一定的资料意义,同时多方面的展示泉州古城佛教文化,对于当代古城人文保护以及城市建设有一定的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规划学、建筑学、佛学、城市建设史等相关学科,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图表分析、活动行为图式法、空间行为研究法、流线体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全文展开以下三大部分进行研究:背景研究。梳理佛教的起源与传播、派系与教义,探讨不同派系的佛教教义与思想在亚洲传统城市空间建设的作用与发挥的影响,总结并分析其对泉州古城的借鉴意义。主体研究。从地理因素、多宗教文化、历史发展和佛教思想等角度,对泉州古城的历史演变、佛教活动、民俗习惯等进行剖析,分析佛教对泉州古城整体空间布局的影响,总结出泉州古城佛教空间的产生、演变、影响和特征。第三部分,分项研究。专项研究主要研究从总体研究中得出的,对泉州古城的佛...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国内研究动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响下的泉州古城空间,其内涵是指泉州古城在城市建造过程中其受到佛教文化、活动和思想等影响的场所,其外延表现为古城街巷、园林、水边和山体中举行佛教活动等活动空间,古城民居私宅中的礼佛祭拜空间等。图1.2研究对象——泉州古城(图片来源:根据谷歌地图自绘)1.4.2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系统地解析泉州古城佛教空间历史遗产,在此基础上延伸讨论这笔遗产在当代的继承。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分项目标:(1)阐述并分析泉州古城佛教空间的总体布局。(2)挖掘并分析泉州公共空间和民居等方面佛教空间遗产。(3)探讨泉州古城佛教空间遗产在当代的继承与保护。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如何挖掘泉州古城的佛教空间历史遗产,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场景图说法,社会学观察法,访谈法、空间行为研究法和流线体验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古城街巷、园林、水边、山体等公共空间和民居私宅中举行佛教活动的空间。首先选择研究的对象载体:民居方面,选取老范志大厝、万厝埕大厝、蔡清故居、苏廷玉故居、吴桂生故居、井亭巷66号民宅、东边巷7号民宅等为对象载体,对其平面布局特征、场所环境特征及其立面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街巷方面,选取西街、东街、旧驿馆巷、北山巷、承天巷、承福寺口巷和镇抚司巷为对象载体,对其街巷的空间肌理,佛教活动场所等进行研究与分析;园林方面,选取寺庙园林、小山丛竹文化公园、百源川池为对象载体,对其园林的植栽种类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接着对对象载体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社会学观察法大量的观察在佛教活动流程中,人的特定行为和空间之间互动关系,了解其与建筑空间的融合方式;通过流线体验法记录佛教法会等活动发生的地点,仪式内容和活动步骤,并对活动与空间之间互动关系进行着重观察,探寻在古城民居、街巷和园林中的佛教空间;通过对僧侣、行人和居民等人物的访谈,了解其佛教空间的形成与建设过程。图1.3研究方法图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最后将上述整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图解的方式将其绘制出来,系统的解析泉州古城的佛教空间遗产。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泉州古城佛教空间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主要运用归纳总结法、
本文编号:3005931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国内研究动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响下的泉州古城空间,其内涵是指泉州古城在城市建造过程中其受到佛教文化、活动和思想等影响的场所,其外延表现为古城街巷、园林、水边和山体中举行佛教活动等活动空间,古城民居私宅中的礼佛祭拜空间等。图1.2研究对象——泉州古城(图片来源:根据谷歌地图自绘)1.4.2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系统地解析泉州古城佛教空间历史遗产,在此基础上延伸讨论这笔遗产在当代的继承。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分项目标:(1)阐述并分析泉州古城佛教空间的总体布局。(2)挖掘并分析泉州公共空间和民居等方面佛教空间遗产。(3)探讨泉州古城佛教空间遗产在当代的继承与保护。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如何挖掘泉州古城的佛教空间历史遗产,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场景图说法,社会学观察法,访谈法、空间行为研究法和流线体验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古城街巷、园林、水边、山体等公共空间和民居私宅中举行佛教活动的空间。首先选择研究的对象载体:民居方面,选取老范志大厝、万厝埕大厝、蔡清故居、苏廷玉故居、吴桂生故居、井亭巷66号民宅、东边巷7号民宅等为对象载体,对其平面布局特征、场所环境特征及其立面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街巷方面,选取西街、东街、旧驿馆巷、北山巷、承天巷、承福寺口巷和镇抚司巷为对象载体,对其街巷的空间肌理,佛教活动场所等进行研究与分析;园林方面,选取寺庙园林、小山丛竹文化公园、百源川池为对象载体,对其园林的植栽种类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接着对对象载体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社会学观察法大量的观察在佛教活动流程中,人的特定行为和空间之间互动关系,了解其与建筑空间的融合方式;通过流线体验法记录佛教法会等活动发生的地点,仪式内容和活动步骤,并对活动与空间之间互动关系进行着重观察,探寻在古城民居、街巷和园林中的佛教空间;通过对僧侣、行人和居民等人物的访谈,了解其佛教空间的形成与建设过程。图1.3研究方法图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最后将上述整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图解的方式将其绘制出来,系统的解析泉州古城的佛教空间遗产。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泉州古城佛教空间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主要运用归纳总结法、
本文编号:3005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00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