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防灾韧性城市理念下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布局方法研究 ——以张家口市主城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16 22:41
  保障城市安全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防灾减灾功能不足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主要特征。2016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强调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强城市的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2020年,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建设“韧性城市”的呼吁。“防灾韧性城市”理念是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从防灾角度提出的分支概念,其“从全过程主动应灾”的核心思想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了新思路。地下空间长期以来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缓解各类城市矛盾的途径之一。2016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保障公共安全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则,学界对地下空间减灾能力的研究也积累了不少成果,可见地下空间在城市防灾减灾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因此,了解“防灾韧性城市”理念与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融合点是城市向地下扩展空间的同时,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学者从防灾角度研究地下空间已有了相当的成果,但主动规划地下空间增强城市应灾能力的相关研究却非常少,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创新点。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概念界...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防灾韧性城市理念下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布局方法研究 ——以张家口市主城区为例


研究技术路线图

三度空间,韧性


第2章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12以从城市的各子系统着手完善城市的免疫系统。图2-1城市韧性图2-2三度空间下系统的系统(资料来源:《城市韧性——基于“三度空间下系统的系统”的思考》作者:方东平,李在上等)(3)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韧性城市系统理论422018年,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基于第三代系统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提出,一座城市的韧性与其坚持力、调适力、转型力成正比,与外界的扰动因素、脆性因素成反比(如图2-3)。城市韧性分为结构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三个层面。其中,结构韧性包括技术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和政府韧性,理论强调在城市规划领域,应把重点放在技术韧性上,强化城市各基础系统的运行以增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过程韧性是指城市面对大量突发灾害时,在维持、恢复和转型三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维持修复能力,在面对不同大小的扰动时,三种能力分别发挥作用,以使系统在干扰过后达到新的平衡;系统韧性强调将城市看作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活的有机体,该有机体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并通过这些子系统处理外界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形成完整的闭环。这些子系统包括:感知系统、运算系统、执行系统和反馈系统,以各子系统的相互协作提升城市大系统的韧性。42仇保兴.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韧性城市设计方法及原则[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0):1-3.

城市系统,韧性,因子


第2章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13图2-3城市韧性与城市系统组成因子的关系(资料来源:《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韧性城市设计方法及原则》作者:仇保兴)(4)小结梳理了以上理论发现,各理论在探讨韧性系统时,都是通过将大系统分为若干子系统,通过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结构关系,来研究大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路经。因此,研究城市的韧性应更加强调各子系统间的协作关系。2.1.3防灾韧性城市系统的特征通过对代表性的理论43~45梳理可知,韧性城市系统的特征都是围绕韧性的三个核心能力而展开,在城市系统中基本包括以下十个特征:(1)反思性特征。该特征强调系统接受不确定性和变化,认为韧性系统拥有不断发展的机制,根据新出现的信息修改标准或规范,而不是根据现状寻求永久性解决方案。(2)稳定性特征。该特征表现在系统内具有构思良好、构造良好和管理良好的实物资产,稳健的设计可以预测系统中的潜在故障,不会造成重大损害或功能丧失。(3)冗余性特征。该特征是指在系统内专门创建的备用容量,以便它们能够适应中断、极端压力或需求激增,其内涵包括多样性。(4)灵活性特征。该特征意味着系统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变化、发展和适应。它包括引进新知识和技术机器本土化的能力。(5)机敏性特征。该特征是指人们和机构能够迅速找到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他们的目标。例如在严重限制的条件下通过调动和协调更广泛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来恢复43方东平,李在上,李楠,韩林海,吴建平,陆新征,孔祥明,李勇,吕孝礼.城市韧性——基于“三度空间下系统的系统”的思考[J].土木工程学报,2017,50(07):1-7.44Rockefeller.Foundation,ARUP.Cityresilience.framework[EB/OL].2014.http://publications.arup.com/Publications/C/City_R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理念[J]. 雷升祥,申艳军,肖清华,奚家米,顾霖骏.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9(04)
[2]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油新华,何光尧,王强勋,张磊.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9(02)
[3]韧性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3个维度[J]. 申佳可,王云才.  风景园林. 2018(12)
[4]地下人行通道总体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J]. 陶伟声,阮孝平.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8(06)
[5]城市空间韧性研究进展[J]. 刘志敏,修春亮,宋伟.  城市建筑. 2018(35)
[6]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韧性城市设计方法及原则[J]. 仇保兴.  城市发展研究. 2018(10)
[7]交通数据分析决策下的地下空间规划方法探索[J]. 王其东.  规划师. 2018(07)
[8]韧性城市的概念演化及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 陈安,师钰.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01)
[9]构建韧性城市交通五准则[J]. 仇保兴.  城市发展研究. 2017(11)
[10]提升城市韧性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技术探索[J]. 蔡云楠,温钊鹏.  规划师. 2017(08)

博士论文
[1]基于功能耦合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王曦.东南大学 2015
[2]面向生态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及实践[D]. 李鹏.同济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D]. 许京琦.昆明理工大学 2016
[2]控规阶段地下空间规划研究[D]. 陈伟.南京工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37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037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0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