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新民居营造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2 16:59
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是甘南藏族中独特的一支,他们世代居住在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但地理位置闭塞的岷迭山系之中,当地藏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盈。当地藏族传统民居适应气候、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因地制宜的营造模式,是当地藏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遵循着自身的生产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来应对当地自然环境的营造智慧。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龙江上游藏族地区人居环境建设遇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如火如荼,村镇建设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传统民居聚落却面临被动窘境,如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无人传承,地域特色消失等问题。因此,对于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模式的研究,能够为传统民居的更新发展提供指导;借鉴传统民居营造智慧,融合现代营造技艺,提出当地藏族新民居的营造模式与设计策略,作为今后该地区藏族新民居营造的参考标准。对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民居的传承、演进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选取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不同地貌特征下的典型聚落实地调研,同时对聚落...
【文章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域地理区位图
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新民居营造模式研究14第2章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传统民居现状分析2.1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传统民居现状分析2.1.1白龙江上游地区概况白龙江上游地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长江上游,甘肃省西南部。白龙江发源于碌曲县的郎木寺镇,流经若尔盖县,迭部县,舟曲县,宕昌县,武都市,文县后最终由四川广元汇入嘉陵江。白龙江上游地区主要包括发源地的碌曲县郎木寺镇,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及舟曲县。白龙江上游流域北靠陇原地区,南接川渝地区,西临青藏地区,东邻关中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导致白龙江上游流域内形成多民族杂居的局面,主要有汉族、藏族、羌族、回族等民族,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重点区域。图2.1研究区域地理区位图来源:作者自绘图2.2宏观地理区位图来源:作者自绘
?菁酢U饫锎呵锵嗔???は亩獭H?昴谄?麓笤荚?-20°C~34°C的区间内,年平均气温在6~13°C之间。由于该地区海拔较高,日照时间充足,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平均为2242.2小时;七月份太阳辐射量最大,十二月份最校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每日平均温差基本在13~20°C左右。由于地形的海拔差异较大,气候的垂直分布明显,低海拔的沿江河谷地区气候相对温和湿润,南北两侧高山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相对湿度和日照时间相较河谷地区也较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峰处常年积雪不化,时常发生冰雹等自然灾害。图2.3白龙江上游地区温度范围和舒适区图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白马藏族民居的地域性建筑材料探析[J]. 史琛灿. 建筑与文化. 2017(11)
[2]传统材料在甘南藏区民居营建中的表情传达[J]. 陈冠宇,李军环. 建筑与文化. 2016(11)
[3]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 成亮. 南方建筑. 2016(02)
[4]甘南卓尼藏族聚落空间调查研究[J]. 段德罡,崔翔,王瑾. 建筑与文化. 2014(05)
[5]河源干旱地区人居环境调查与研究——甘南藏族山地聚落的生态适应性浅析[J]. 韩晓莉,李志民,王军. 华中建筑. 2007(01)
[6]新民居乡土性的调查与分析[J]. 高云. 云南工学院学报. 1992(03)
[7]汉藏走廊的羌族[J]. 石泰安,耿昇. 西北民族研究. 1986(00)
[8]中国住宅概说[J]. 刘敦桢.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6(01)
博士论文
[1]北京古村落空间解析及应用研究[D]. 张大玉.天津大学 2014
[2]陕西关中农村新民居模式研究[D]. 虞志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3]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 周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建构视野下的甘南藏族传统民居更新模式研究[D]. 苏晓文.兰州理工大学 2018
[2]白马河流域藏族民居的营建智慧与更新策略研究[D]. 史琛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3]甘南州白龙江流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熊炜.兰州交通大学 2018
[4]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 柯熙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5]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 王宇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农村新民居模块化设计研究[D]. 杨静.郑州大学 2015
[7]甘南藏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智慧及启示[D]. 崔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8]建构视野下关中新民居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 郭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9]“转型”背景下关中特色民居的设计研究[D]. 李峭漪.长安大学 2013
[10]现代营建与传统风貌—云南白族新民居设计研究[D]. 李一林.昆明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6295
【文章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域地理区位图
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新民居营造模式研究14第2章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传统民居现状分析2.1白龙江上游地区藏族传统民居现状分析2.1.1白龙江上游地区概况白龙江上游地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长江上游,甘肃省西南部。白龙江发源于碌曲县的郎木寺镇,流经若尔盖县,迭部县,舟曲县,宕昌县,武都市,文县后最终由四川广元汇入嘉陵江。白龙江上游地区主要包括发源地的碌曲县郎木寺镇,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及舟曲县。白龙江上游流域北靠陇原地区,南接川渝地区,西临青藏地区,东邻关中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导致白龙江上游流域内形成多民族杂居的局面,主要有汉族、藏族、羌族、回族等民族,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重点区域。图2.1研究区域地理区位图来源:作者自绘图2.2宏观地理区位图来源:作者自绘
?菁酢U饫锎呵锵嗔???は亩獭H?昴谄?麓笤荚?-20°C~34°C的区间内,年平均气温在6~13°C之间。由于该地区海拔较高,日照时间充足,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平均为2242.2小时;七月份太阳辐射量最大,十二月份最校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每日平均温差基本在13~20°C左右。由于地形的海拔差异较大,气候的垂直分布明显,低海拔的沿江河谷地区气候相对温和湿润,南北两侧高山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相对湿度和日照时间相较河谷地区也较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峰处常年积雪不化,时常发生冰雹等自然灾害。图2.3白龙江上游地区温度范围和舒适区图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白马藏族民居的地域性建筑材料探析[J]. 史琛灿. 建筑与文化. 2017(11)
[2]传统材料在甘南藏区民居营建中的表情传达[J]. 陈冠宇,李军环. 建筑与文化. 2016(11)
[3]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 成亮. 南方建筑. 2016(02)
[4]甘南卓尼藏族聚落空间调查研究[J]. 段德罡,崔翔,王瑾. 建筑与文化. 2014(05)
[5]河源干旱地区人居环境调查与研究——甘南藏族山地聚落的生态适应性浅析[J]. 韩晓莉,李志民,王军. 华中建筑. 2007(01)
[6]新民居乡土性的调查与分析[J]. 高云. 云南工学院学报. 1992(03)
[7]汉藏走廊的羌族[J]. 石泰安,耿昇. 西北民族研究. 1986(00)
[8]中国住宅概说[J]. 刘敦桢.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6(01)
博士论文
[1]北京古村落空间解析及应用研究[D]. 张大玉.天津大学 2014
[2]陕西关中农村新民居模式研究[D]. 虞志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3]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 周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建构视野下的甘南藏族传统民居更新模式研究[D]. 苏晓文.兰州理工大学 2018
[2]白马河流域藏族民居的营建智慧与更新策略研究[D]. 史琛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3]甘南州白龙江流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熊炜.兰州交通大学 2018
[4]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 柯熙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5]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 王宇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农村新民居模块化设计研究[D]. 杨静.郑州大学 2015
[7]甘南藏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智慧及启示[D]. 崔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8]建构视野下关中新民居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 郭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9]“转型”背景下关中特色民居的设计研究[D]. 李峭漪.长安大学 2013
[10]现代营建与传统风貌—云南白族新民居设计研究[D]. 李一林.昆明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6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04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