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空间单元及其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4 00:46
城市文脉记录着城市空间发展的脉络,反映城市功能、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的变迁,是研究城市历史建设发展、特征、价值内涵的重要方法。通过解析城市文脉,在城市文脉中去赋予城市遗产“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意义,梳理城市遗产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全面解读城市历史信息,把握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历史文化名城内保有众多历史遗产,并能反映出特定的风貌,具有独特的城市特色。作为历史上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它是自然生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要素在空间中的高度凝练,记录着某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转折点或反映出该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个发展历程,是追溯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制度化的建设阶段。形成主管单位由国家逐级至各地方政府;从法律规范到理论研究再到规划实践等的完善保护制度体系。然而,在当今完备的保护体系中下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依然出现城市历史记忆模糊与特色消解、城市历史空间不断蚕食、城市文化传承异化等现象;名城内城市遗产面临碎片化、孤岛化、乃至破坏消失等危机。其原因本文总结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对城市遗产及其内涵价值的认知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其...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文脉空间单元示意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6北北山山系凤岭2000米、岐山1510米、凤凰山1630米、瓦罐岭1580米、永寿梁1464米九稷山1271米、北仲山1614米、石门山1855米、尧山—1080米、梁山-1748米、大岭1783米图3.1西安城市文脉地域空间边界自然要素分布图图表来源:作者自绘3.1.2关隘要素边界界定关隘,在历史上首先起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起到控制经济征收关税的重要作用。因此,关中地域文脉空间单元边界参考关隘对自然限定边界进补充。对于关隘分布对关中地区限定由多种限定方式,如“四关说”、“两关说”,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关中关隘分布并将其叠加,确定关隘对关中地域文脉单元的限定范围。历史都城时期关中平原周边关隘由秦时期设立至汉时期发展,在隋唐时期达到数量的顶峰。秦时期关中关隘集中在东部与南部,东部函谷关,东南为武关与峣关。西部以秦长城进行防守。汉代时期随着版图的扩大进入关中的关隘也进行了调整,分南部为峣关、西部萧关。东汉,关中西南设立散关,西部设立陇关。隋唐时期,关中平原内关隘进行大量建设,围绕关中东、南、西设立关隘。东部为蒲津关、潼关;南部由东至西依次为蓝田关、子午关、骆谷关、散关。历史重镇时期,关中周边关隘数量较隋唐时期减少,但在局部地区出现新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7立的关隘。宋元时期关中平原周边的关隘沿用隋唐,东部为潼关、南部由东至西依次为峣关、大散关。明清时期随着关中平原地区城市建设恢复发展,关中平原地区增设部分新的关隘,整体关隘包括东部为潼关、卢灵关,南部为牧户关、斜谷关、大散关、二里关,西部为陇关。北侧也出现关隘,为金锁关。在历代关隘变化过程中关隘的位置虽变化,但是其变化范围均围绕自然山体及入关道路上进行建设,因此历代关隘位置变化范围不大。大体上,关中地域文脉空间单元的关隘边界限定要素如下表:表3.2西安城市文脉地域空间关隘要素分布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图3.2西安城市文脉地域空间关隘要素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西安城市文脉地域空间关隘要素分布表方向关隘名称东蒲津关、潼关、函谷关、卢灵关南武关、峣关(牧户关)、子午关、骆谷关、斜峪关、太和观、大散关、二里关西陇关北金锁关
本文编号:3096722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文脉空间单元示意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6北北山山系凤岭2000米、岐山1510米、凤凰山1630米、瓦罐岭1580米、永寿梁1464米九稷山1271米、北仲山1614米、石门山1855米、尧山—1080米、梁山-1748米、大岭1783米图3.1西安城市文脉地域空间边界自然要素分布图图表来源:作者自绘3.1.2关隘要素边界界定关隘,在历史上首先起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起到控制经济征收关税的重要作用。因此,关中地域文脉空间单元边界参考关隘对自然限定边界进补充。对于关隘分布对关中地区限定由多种限定方式,如“四关说”、“两关说”,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关中关隘分布并将其叠加,确定关隘对关中地域文脉单元的限定范围。历史都城时期关中平原周边关隘由秦时期设立至汉时期发展,在隋唐时期达到数量的顶峰。秦时期关中关隘集中在东部与南部,东部函谷关,东南为武关与峣关。西部以秦长城进行防守。汉代时期随着版图的扩大进入关中的关隘也进行了调整,分南部为峣关、西部萧关。东汉,关中西南设立散关,西部设立陇关。隋唐时期,关中平原内关隘进行大量建设,围绕关中东、南、西设立关隘。东部为蒲津关、潼关;南部由东至西依次为蓝田关、子午关、骆谷关、散关。历史重镇时期,关中周边关隘数量较隋唐时期减少,但在局部地区出现新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7立的关隘。宋元时期关中平原周边的关隘沿用隋唐,东部为潼关、南部由东至西依次为峣关、大散关。明清时期随着关中平原地区城市建设恢复发展,关中平原地区增设部分新的关隘,整体关隘包括东部为潼关、卢灵关,南部为牧户关、斜谷关、大散关、二里关,西部为陇关。北侧也出现关隘,为金锁关。在历代关隘变化过程中关隘的位置虽变化,但是其变化范围均围绕自然山体及入关道路上进行建设,因此历代关隘位置变化范围不大。大体上,关中地域文脉空间单元的关隘边界限定要素如下表:表3.2西安城市文脉地域空间关隘要素分布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图3.2西安城市文脉地域空间关隘要素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西安城市文脉地域空间关隘要素分布表方向关隘名称东蒲津关、潼关、函谷关、卢灵关南武关、峣关(牧户关)、子午关、骆谷关、斜峪关、太和观、大散关、二里关西陇关北金锁关
本文编号:3096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09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