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苏北已建住宅小区改造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19:46
  海绵城市理念的根本是构建生态排水体系,运用城市道路、绿地、排水系统充分吸收雨水,发挥低影响雨水开发设施“滞”、“渗”、“蓄”、“净”的能力,使城市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功能。而住宅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城市用地的40%,但其产生的雨水径流约占城市总径流量的50%,因此,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有效控制已建住宅小区雨水径流并实现人居、环境、生态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即以苏北地区已建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已建住宅小区存在的问题,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继而确立苏北地区已建住宅小区海绵化改造方案。所得研究结论如下:(1)在对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总结及实践案例的研究基础上,得出对于已建住宅海绵化改造的方法。针对已建住宅小区的建筑类型、下垫面构成、排水系统等问题进行剖析,制定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原则和流程:结合小区现状,以低影响建设的模式有效处理已建住宅小区面临的问题;选择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合理配置,构建雨水下渗、传输、积蓄、排放系统,发挥绿色设施对于雨水径流的削减作用;最后通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等校核方法对海绵建设目标校核,验证研究可行性...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苏北已建住宅小区改造方案研究


特大暴雨引起的城市内涝Figure1-1Urbanwaterloggingcausedby

模式图,海绵,模式,雨水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物理性质,对于环境的改变与自然灾害运用自身“弹性”,降雨较多的情况下蓄水、吸水、渗水以及净水,雨水较少时合理运用“释放”的水[4]。上述概念中“弹性”表示城市系统可以对于重组、变化的地质结构吸收干扰并维持自身特征,分析实践经验与提高水资源合理利用能力[5]。传统城市受到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外部环境影响面对风险与处理风险能力较弱,而弹性“海绵城市”在适应气候改变情况、预防灾害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充分体现出前瞻性、综合性等特性。因此,建设弹性“海绵”城市最关键的部分是建立弹性、适应性较强的城市水系统[6]。海绵城市最基本的要求是“基于城市自然排水系统构建生态排水体系,运用城市道路、绿地以及排水系统充分吸收雨水,起到缓解、渗透作用,建设城市后与未开发前水文特征基本相同,表现出极强的自然渗透、自然积存以及自然净化能力”[7]。建设海绵城市时按照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与思维模式,用于保持水生态环境,合理存储雨水资源用于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我国城市建设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有效解决以往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只排不用、只排不蓄等问题[8]。建设城市时设计屋顶花园、下沉广尝雨水灌以及植草沟等吸收降雨,利用渗流、下渗等自然方式形成生态滤池,雨水经过过滤被净化。净化处理的雨水收集起来在清洗道路、城市绿化浇灌、补给景观水体时使用。转变以往的“灰色”为“绿色”,实现生态治水。体现了对水环境及雨水资源可持续的综合管理思想,统筹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9]。图1-2快排模式与海绵模式Figure1-2Fastdrainagemodeandspongedrainagemode2

关系图,关系图,海绵,小区


降低改造强度,对居民日常生活干扰最小的方式,达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因此,对于已建小区的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方便有效的途径。另外,已建小区改造以人为本,符合海绵城市建设初衷。对于已建小区的绿化改造最终受益者是居民自身,改造时也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居住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改善民生主要就是衣、食、注行等问题,通过对已建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对人们居注安全提供保障,美化居住环境,提供舒适安全的休闲娱乐场所,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图1-3相互关系图Figuer1-3Relationshipchar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武汉建设海绵城市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对策[J]. 阮云婷,徐彬.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6(06)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小区雨水设计策略[J]. 邹承江.  江西建材. 2016(21)
[3]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J]. 王祝根,李晓蕾,张青萍,李晓策.  规划师. 2016(08)
[4]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科学难题[J]. 左其亭.  水资源保护. 2016(04)
[5]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既有居住小区绿化改造策略研究[J]. 王建廷,魏继红.  生态经济. 2016(07)
[6]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及应用现状[J]. 傅翔宇,李亚峰,王群.  建筑与预算. 2016(05)
[7]美国低影响开发技术(LID)发展情况概述[J]. 张颖夏.  城市住宅. 2015(09)
[8]某低影响开发居住小区水量水质的SWMM模拟[J]. 熊赟,李子富,胡爱兵,任心欣.  中国给水排水. 2015(17)
[9]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实践与思考[J]. 王宁,吴连丰.  给水排水. 2015(06)
[10]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 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  中国园林. 2015(06)

硕士论文
[1]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型研究[D]. 侯改娟.重庆大学 2014
[2]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衔接关系研究[D]. 陈宏亮.北京建筑大学 2013
[3]水敏性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 高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24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124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3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