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兰州青城古镇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的耦合演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9 03:57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旅产业兴起,历史古镇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资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对古镇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研究便成为时下热点,其中社会秩序作为古镇秩序的隐性逻辑要素,一直引导着空间秩序的显性表达。并且随着历史变迁,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与个人价值取向都在应时而变,传统古镇秩序也在社会大环境的演变中发生了解构与重塑。但由于古镇在地域上和政治上的边缘性特征,其社会秩序与空间秩序的变化往往和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形成一定的差序感,这种中心——边缘的不同步变化就决定了古镇秩序研究的非普遍性与专项性。所以,在当前的古镇开发改造过程中,为了理性地指导其建设,就要立足于古镇的文化基因,研究古镇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演进发展的逻辑与历史路径,挖掘其核心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通过对传统村镇保护、空间秩序、社会秩序以及青城古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梳理了一些常用的观点与研究角度。从中发现当前古镇研究大多是较单一地从实体建筑与空间形态入手,缺乏对其背后逻辑的系统研究,而青城古镇的研究成果虽不少,但也有此不足,且也缺少对其空间秩序系统与社会秩序系统的演变过程归纳。在此研究现状下,文章引入常用于社会环境学研究的系统...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空间与社会的关系图示(自绘)
兰州青城古镇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的耦合演进研究8图1.2研究框架(自绘)1.5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5.1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是立足于兰州青城古镇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互动发展的耦合演进研究,研究过程中首先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出青城社会秩序、空间秩序的内涵和研究方法,并确定思路和框架。然后实地调研过程就是要切身体会,做文字记录与照片记录并绘制图纸,在实践中思考总结青城古镇社会与空间的互动演进关系。逻辑演绎的方法:本文首先从青城古镇的社会秩序与空间秩序入手,明确两者的概念内涵并分析其逻辑关系,并从系统耦合的视角出发,将社会秩序与空间秩序的关系引申为系统耦合关系,并通过逻辑演绎确定研究重点,梳理耦合框架与耦合机制。重点研究空间秩序、社会秩序的内涵特征以及两者耦合演进的具体表现,然后搭建秩序系统的动态耦合模型,分析耦合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以及明清以来各阶段的耦合态势。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清时期青城古镇的发展达到鼎盛,此时孕育出的青城文化多样、经济繁盛,本文将分析大时代下青城的变迁史,以明清时期、民国、建国后、当前新时期为大的时间节点,将这种历史跨度贯穿全文,既用静态的眼光考虑各
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的扩张,在这种政治冲突下村落、集镇与城市应运而生,而这个过程就是秩序观念形成的过程,(见下图2.1),也是人的价值感与社会相关联的过程。图2.1秩序的形成过程(图片来源于网络)2.1.2从新社会秩序到新空间秩序在列斐伏尔的理论体系下,空间生产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包含空间中的事物生产与空间本身的生产两个层面的内容[14]。社会秩序的变化带动空间的生产,而新的社会空间又服务于社会、制约着社会的运行。明清时期青城的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相互契合,相互转化[15],空间秩序很好地反映出了社会秩序的内涵,在这种平稳状态下前者的发展甚至有序地引导和巩固着后者,而此后的动荡时期,社会秩序产生明显的变化,开始支配新的空间生产。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权建立,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改变,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剧变,随着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文革破四旧等一系列社会改造和社会运动的展开,国家权力开始全面渗透到基层村镇的日常生活中,这是青城秩序变化演进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国家政治权力对传统空间的侵烛成为促进空间生产的重要动力[16],青城古镇原先的基层行政组织和公共群体也开始瓦解,被新的权力体系所代替,在新的社会秩序下其功能需求与用地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并且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现代化改革和城镇化运动的进一步开展,青城的空间秩序也将按照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新一轮的空间生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草原管理的生态学理论与概念模式进展[J]. 李向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1)
[2]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空间生产研究——以昆明市化成村为例[J]. 翟羽佳,周常春,车震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3]甘肃历史文化名镇青城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研究[J]. 郭兴华,陈谦,刘奔腾. 中国建材科技. 2017(01)
[4]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镇建设纪实——文化悠久 风雅青城[J]. 张建英. 小城镇建设. 2016(11)
[5]社会化过程中领导特质的类型及其形成与关系研究[J]. 徐立国,席酉民,郭菊娥,葛京. 南开管理评论. 2016(03)
[6]青城古镇地方文化脉络保护框架的构建[J]. 谢晓玲. 城乡建设. 2016(02)
[7]青城古镇文化特征及其保护探析[J]. 毕鲁瑶,李静,刘自荣. 甘肃科技. 2015(06)
[8]嵌入式治理在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应用逻辑与运行模式研究[J]. 邹荣.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02)
[9]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以榆中县青城镇罗家大院为例[J]. 翁萌. 艺术评论. 2014(12)
[10]谈青城古镇经营管理模式[J]. 秦愿.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07)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产业集群与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 高月媚.吉林大学 2019
[2]中国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的耦合研究[D]. 王薇.西北大学 2016
[3]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 刘磊.南京林业大学 2016
[4]耦合视角下的旅游城市成长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怡宁.北京交通大学 2014
[5]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社会秩序研究[D]. 曲波.东北师范大学 2012
[6]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建筑创作研究[D]. 阎波.重庆大学 2011
[7]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D]. 孙秀伟.陕西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兰州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新规划模式研究[D]. 李骞.兰州交通大学 2018
[2]宜居城市·宜居街道:艾伦·B·雅各布斯人本主义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研究[D]. 蒋敏.重庆大学 2017
[3]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青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研究[D]. 郭兴华.兰州理工大学 2016
[4]城市路网与居民出行分布的耦合及其优化研究[D]. 石金霞.重庆交通大学 2016
[5]文化变迁视野下闽南传统聚落空间解析[D]. 沈姝君.华东理工大学 2016
[6]文化营造视角下兰州青城古镇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D]. 吴傲蕾.兰州交通大学 2016
[7]空间秩序与空间生产[D]. 徐晖.云南大学 2015
[8]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丁贵金.西北师范大学 2015
[9]青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滕伟伟.兰州大学 2015
[10]我国府际公共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机制的完善研究[D]. 田蜜蜜.电子科技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26868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空间与社会的关系图示(自绘)
兰州青城古镇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的耦合演进研究8图1.2研究框架(自绘)1.5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5.1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是立足于兰州青城古镇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互动发展的耦合演进研究,研究过程中首先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出青城社会秩序、空间秩序的内涵和研究方法,并确定思路和框架。然后实地调研过程就是要切身体会,做文字记录与照片记录并绘制图纸,在实践中思考总结青城古镇社会与空间的互动演进关系。逻辑演绎的方法:本文首先从青城古镇的社会秩序与空间秩序入手,明确两者的概念内涵并分析其逻辑关系,并从系统耦合的视角出发,将社会秩序与空间秩序的关系引申为系统耦合关系,并通过逻辑演绎确定研究重点,梳理耦合框架与耦合机制。重点研究空间秩序、社会秩序的内涵特征以及两者耦合演进的具体表现,然后搭建秩序系统的动态耦合模型,分析耦合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以及明清以来各阶段的耦合态势。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清时期青城古镇的发展达到鼎盛,此时孕育出的青城文化多样、经济繁盛,本文将分析大时代下青城的变迁史,以明清时期、民国、建国后、当前新时期为大的时间节点,将这种历史跨度贯穿全文,既用静态的眼光考虑各
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的扩张,在这种政治冲突下村落、集镇与城市应运而生,而这个过程就是秩序观念形成的过程,(见下图2.1),也是人的价值感与社会相关联的过程。图2.1秩序的形成过程(图片来源于网络)2.1.2从新社会秩序到新空间秩序在列斐伏尔的理论体系下,空间生产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包含空间中的事物生产与空间本身的生产两个层面的内容[14]。社会秩序的变化带动空间的生产,而新的社会空间又服务于社会、制约着社会的运行。明清时期青城的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相互契合,相互转化[15],空间秩序很好地反映出了社会秩序的内涵,在这种平稳状态下前者的发展甚至有序地引导和巩固着后者,而此后的动荡时期,社会秩序产生明显的变化,开始支配新的空间生产。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权建立,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改变,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剧变,随着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文革破四旧等一系列社会改造和社会运动的展开,国家权力开始全面渗透到基层村镇的日常生活中,这是青城秩序变化演进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国家政治权力对传统空间的侵烛成为促进空间生产的重要动力[16],青城古镇原先的基层行政组织和公共群体也开始瓦解,被新的权力体系所代替,在新的社会秩序下其功能需求与用地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并且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现代化改革和城镇化运动的进一步开展,青城的空间秩序也将按照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新一轮的空间生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草原管理的生态学理论与概念模式进展[J]. 李向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1)
[2]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空间生产研究——以昆明市化成村为例[J]. 翟羽佳,周常春,车震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3]甘肃历史文化名镇青城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研究[J]. 郭兴华,陈谦,刘奔腾. 中国建材科技. 2017(01)
[4]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镇建设纪实——文化悠久 风雅青城[J]. 张建英. 小城镇建设. 2016(11)
[5]社会化过程中领导特质的类型及其形成与关系研究[J]. 徐立国,席酉民,郭菊娥,葛京. 南开管理评论. 2016(03)
[6]青城古镇地方文化脉络保护框架的构建[J]. 谢晓玲. 城乡建设. 2016(02)
[7]青城古镇文化特征及其保护探析[J]. 毕鲁瑶,李静,刘自荣. 甘肃科技. 2015(06)
[8]嵌入式治理在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应用逻辑与运行模式研究[J]. 邹荣.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02)
[9]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以榆中县青城镇罗家大院为例[J]. 翁萌. 艺术评论. 2014(12)
[10]谈青城古镇经营管理模式[J]. 秦愿.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07)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产业集群与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 高月媚.吉林大学 2019
[2]中国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的耦合研究[D]. 王薇.西北大学 2016
[3]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 刘磊.南京林业大学 2016
[4]耦合视角下的旅游城市成长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怡宁.北京交通大学 2014
[5]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社会秩序研究[D]. 曲波.东北师范大学 2012
[6]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建筑创作研究[D]. 阎波.重庆大学 2011
[7]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D]. 孙秀伟.陕西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兰州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新规划模式研究[D]. 李骞.兰州交通大学 2018
[2]宜居城市·宜居街道:艾伦·B·雅各布斯人本主义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研究[D]. 蒋敏.重庆大学 2017
[3]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青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研究[D]. 郭兴华.兰州理工大学 2016
[4]城市路网与居民出行分布的耦合及其优化研究[D]. 石金霞.重庆交通大学 2016
[5]文化变迁视野下闽南传统聚落空间解析[D]. 沈姝君.华东理工大学 2016
[6]文化营造视角下兰州青城古镇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D]. 吴傲蕾.兰州交通大学 2016
[7]空间秩序与空间生产[D]. 徐晖.云南大学 2015
[8]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丁贵金.西北师范大学 2015
[9]青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滕伟伟.兰州大学 2015
[10]我国府际公共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机制的完善研究[D]. 田蜜蜜.电子科技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26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12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