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参与的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15:10
兆伦铸钱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国家铸币工厂遗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统一的铸币场所中最重要的一处。兆伦铸钱遗址分布着大量与铸钱有关的遗迹、遗物,对研究西汉、新莽时期的经济、历史、文化等具有重大意义。遗址的发现与当地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个世纪50年代兆伦村村民在挖筑新河时发现大量古代铸钱陶范,90年代,经村民毛明玉整理铸钱相关遗存上报至相关部门,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经考古专家现场调查勘探后,确定了遗址的身份。2001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汉长安城遗址,称为汉长安城·兆伦铸钱遗址(简称为:兆伦铸钱遗址)。长久以来,大遗址与其临近或是叠压在一起的村落在空间与文化上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更好的保护遗址,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政府往往通过成立遗址保护管理机构来推进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其在遗址本体保护及周边环境的维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保护措施落实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政府管控模式无法激发遗址地居民积极参与遗址保护,为了实现遗址的有效保护,政府往往采用搬迁的手段进行遗址与村落的分离,使遗址地居民在情感上与遗址逐渐脱离,大遗址...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遗址
1.3.2 大遗址
1.3.3 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1.3.4 社区参与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现状研究
1.4.2 大遗址保护与周边区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1.4.3 社区参与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社区参与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社区参与相关理论
2.1.1 社区参与背景
2.1.2 社区参与机制构建
2.1.3 社区参与影响因素
2.2 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案例
2.2.1 台湾地区大溪老街更新
2.2.2 马来西亚乔治市历史建筑保护
2.2.3 小屯村居民参与殷墟遗址的保护
2.2.4 墨西哥阿尔班山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
2.2.5 英国哈德良长城保护与利用
2.2.6 案例分析总结
2.3 本章小结
3.兆伦铸钱遗址与兆伦村概况
3.1 兆伦铸钱遗址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遗址概况
3.1.3 历史沿革
3.1.4 考古工作现状
3.1.5 遗存分布
3.1.6 遗存现状
3.2 兆伦铸钱遗址价值分析
3.2.1 历史价值
3.2.2 科学价值
3.2.3 社会价值
3.3 兆伦村概况
3.3.1 兆伦村历史沿革
3.3.2 兆伦村发展现状
3.4 兆伦村生产生活活动类型
3.4.1 村庄建设活动
3.4.2 生产经营活动
3.5 本章小结
4.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4.1 兆伦铸钱遗址现有保护管理体系
4.1.1 我国现行的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
4.1.2 兆伦铸钱遗址现有保护管理体系
4.2 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
4.2.1 保护管理现状
4.2.2 展示利用现状
4.3 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4.3.1 “限制型”的保护模式使保护措施难以有效施行
4.3.2 “重保护,轻利用”,遗址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
4.3.3 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遗址保护的重视
4.4 本章小结
5.社区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基础研究
5.1 兆伦村生产生活活动与遗址的关系分析
5.1.1 村庄建设活动与遗址的关系分析
5.1.2 生产经营活动与遗址的关系分析
5.1.3 兆伦村生产生活活动与兆伦铸钱遗址的关系总结
5.2 兆伦村村民对于兆伦铸钱遗址的社区认同分析
5.2.1 兆伦村对于遗址的集体记忆
5.2.2 兆伦铸钱遗址是兆伦村的文化象征
5.2.3 兆伦村文物保护热心民众带头保护遗址
5.2.4 群众文保员协助保护遗址
5.3 兆伦村村民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的意愿分析
5.3.1 兆伦村人口结构
5.3.2 兆伦村村民对于遗址的认知
5.3.3 兆伦村村民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意愿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基于社区参与的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6.1 社区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作用与原则
6.1.1 社区参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作用
6.1.2 社区参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6.2 社区参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机制构建
6.2.1 社区参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主体
6.2.2 社区参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组织体系
6.2.3 社区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6.3 “政府主导、社区协助”的兆伦铸钱遗址保护的具体措施
6.3.1 遗址保护与村庄建设的协调措施
6.3.2 遗址的土地权属调整与村民生产生活的协调措施
6.3.3 社区参与遗址环境整治及相关遗址保护工程
6.3.4 形成“遗址保护机构——文保员——村民”的三级遗址保护网络
6.4 “政府引导、社区参与”的兆伦铸钱遗址利用的具体措施
6.4.1 调整现有农业耕种方式,优化遗址区土地利用模式
6.4.2 开发制作与钱币相关的文创产品
6.4.3 创建村庄遗址博物馆宣传遗址与村庄历史
6.4.4 发展与兆伦铸钱遗址相关的旅游服务产业
6.5 社区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保障手段
6.5.1 相关政策保障
6.5.2 参与资金保障
6.5.3 技术指导保障
6.6 社区参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的发展阶段
6.6.1 初期发展阶段
6.6.2 积极参与阶段
6.6.3 成熟参与阶段
6.7 本章小结
7.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研究展望
7.2.1 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表录
附录一 :社区居民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与兆伦铸钱遗址有关的古代墓志资料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基于中国与英国的经验启示[J]. 张继焦,党垒.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9)
[2]社区抗逆力视角下汉长安城遗址农村社区研究[J]. 张岩. 城市建筑. 2019(13)
[3]论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从遗产地社区居民参与视角谈起[J]. 段春娥. 秦汉研究. 2018(00)
[4]大遗址保护中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以良渚遗址的保护为例[J]. 骆晓红. 南方文物. 2018(01)
[5]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延展与共度——以福建永泰庄寨为例[J]. 李耕,张明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6]社区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功能研究——以元上都遗址为例[J]. 孙文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8)
[7]田园城市视域下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研究[J]. 刘卫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8]大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的矛盾与协同——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北徐寨为例[J]. 李文竹,陈稳亮. 建筑与文化. 2017(04)
[9]社区认同、骨干动员和组织赋权:社区参与式治理的实现路径[J]. 唐有财,王天夫.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2)
[10]从社区角度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J]. 霍晓卫. 住区. 2016(03)
博士论文
[1]中国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刘军民.西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西咸新区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韩玉娇.西北大学 2019
[2]非政府组织(NGO)参与下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D]. 刘美.重庆大学 2017
[3]社区发展视野下的遗产地社区保护研究[D]. 杨雯.西北大学 2014
[4]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 张丹.郑州大学 2012
[5]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殿前东区保护研究初探[D]. 乔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6]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 任保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7]遗址文化产业体系构建与结构优化探析[D]. 樊海强.西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51990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遗址
1.3.2 大遗址
1.3.3 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1.3.4 社区参与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现状研究
1.4.2 大遗址保护与周边区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1.4.3 社区参与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社区参与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社区参与相关理论
2.1.1 社区参与背景
2.1.2 社区参与机制构建
2.1.3 社区参与影响因素
2.2 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案例
2.2.1 台湾地区大溪老街更新
2.2.2 马来西亚乔治市历史建筑保护
2.2.3 小屯村居民参与殷墟遗址的保护
2.2.4 墨西哥阿尔班山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
2.2.5 英国哈德良长城保护与利用
2.2.6 案例分析总结
2.3 本章小结
3.兆伦铸钱遗址与兆伦村概况
3.1 兆伦铸钱遗址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遗址概况
3.1.3 历史沿革
3.1.4 考古工作现状
3.1.5 遗存分布
3.1.6 遗存现状
3.2 兆伦铸钱遗址价值分析
3.2.1 历史价值
3.2.2 科学价值
3.2.3 社会价值
3.3 兆伦村概况
3.3.1 兆伦村历史沿革
3.3.2 兆伦村发展现状
3.4 兆伦村生产生活活动类型
3.4.1 村庄建设活动
3.4.2 生产经营活动
3.5 本章小结
4.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4.1 兆伦铸钱遗址现有保护管理体系
4.1.1 我国现行的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
4.1.2 兆伦铸钱遗址现有保护管理体系
4.2 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
4.2.1 保护管理现状
4.2.2 展示利用现状
4.3 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4.3.1 “限制型”的保护模式使保护措施难以有效施行
4.3.2 “重保护,轻利用”,遗址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
4.3.3 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遗址保护的重视
4.4 本章小结
5.社区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基础研究
5.1 兆伦村生产生活活动与遗址的关系分析
5.1.1 村庄建设活动与遗址的关系分析
5.1.2 生产经营活动与遗址的关系分析
5.1.3 兆伦村生产生活活动与兆伦铸钱遗址的关系总结
5.2 兆伦村村民对于兆伦铸钱遗址的社区认同分析
5.2.1 兆伦村对于遗址的集体记忆
5.2.2 兆伦铸钱遗址是兆伦村的文化象征
5.2.3 兆伦村文物保护热心民众带头保护遗址
5.2.4 群众文保员协助保护遗址
5.3 兆伦村村民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的意愿分析
5.3.1 兆伦村人口结构
5.3.2 兆伦村村民对于遗址的认知
5.3.3 兆伦村村民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意愿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基于社区参与的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6.1 社区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作用与原则
6.1.1 社区参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作用
6.1.2 社区参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6.2 社区参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机制构建
6.2.1 社区参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主体
6.2.2 社区参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组织体系
6.2.3 社区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6.3 “政府主导、社区协助”的兆伦铸钱遗址保护的具体措施
6.3.1 遗址保护与村庄建设的协调措施
6.3.2 遗址的土地权属调整与村民生产生活的协调措施
6.3.3 社区参与遗址环境整治及相关遗址保护工程
6.3.4 形成“遗址保护机构——文保员——村民”的三级遗址保护网络
6.4 “政府引导、社区参与”的兆伦铸钱遗址利用的具体措施
6.4.1 调整现有农业耕种方式,优化遗址区土地利用模式
6.4.2 开发制作与钱币相关的文创产品
6.4.3 创建村庄遗址博物馆宣传遗址与村庄历史
6.4.4 发展与兆伦铸钱遗址相关的旅游服务产业
6.5 社区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保障手段
6.5.1 相关政策保障
6.5.2 参与资金保障
6.5.3 技术指导保障
6.6 社区参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的发展阶段
6.6.1 初期发展阶段
6.6.2 积极参与阶段
6.6.3 成熟参与阶段
6.7 本章小结
7.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研究展望
7.2.1 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表录
附录一 :社区居民参与兆伦铸钱遗址保护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与兆伦铸钱遗址有关的古代墓志资料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基于中国与英国的经验启示[J]. 张继焦,党垒.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9)
[2]社区抗逆力视角下汉长安城遗址农村社区研究[J]. 张岩. 城市建筑. 2019(13)
[3]论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从遗产地社区居民参与视角谈起[J]. 段春娥. 秦汉研究. 2018(00)
[4]大遗址保护中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以良渚遗址的保护为例[J]. 骆晓红. 南方文物. 2018(01)
[5]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延展与共度——以福建永泰庄寨为例[J]. 李耕,张明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6]社区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功能研究——以元上都遗址为例[J]. 孙文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8)
[7]田园城市视域下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研究[J]. 刘卫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8]大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的矛盾与协同——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北徐寨为例[J]. 李文竹,陈稳亮. 建筑与文化. 2017(04)
[9]社区认同、骨干动员和组织赋权:社区参与式治理的实现路径[J]. 唐有财,王天夫.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2)
[10]从社区角度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J]. 霍晓卫. 住区. 2016(03)
博士论文
[1]中国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刘军民.西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西咸新区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韩玉娇.西北大学 2019
[2]非政府组织(NGO)参与下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D]. 刘美.重庆大学 2017
[3]社区发展视野下的遗产地社区保护研究[D]. 杨雯.西北大学 2014
[4]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 张丹.郑州大学 2012
[5]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殿前东区保护研究初探[D]. 乔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6]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 任保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7]遗址文化产业体系构建与结构优化探析[D]. 樊海强.西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51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15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