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发达村镇低碳社区营建 ——以浙江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07 01:3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低碳”已经渗透到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中,并在发达地区形成了一定的执行标准与操作程式。现阶段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化已经完成,以中小城镇、发达村镇为代表的次级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我国以离乡、转产为特征的非农化村镇发展与建设日益凸显,呈现出土地资源浪费,产业结构转型下的环境问题,高碳行为活动日趋明显等现象,成为下一阶段我国乃至世界低碳控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发达村镇社区为研究对象,突出低碳管控与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对环境共生下的发达村镇社区进行规律性的辨析与划分,进而加以可操作的导控,实现地区人居可持续的目标,协调发达村镇社区的“三生”关系。通过理论评述、要素识别、评价判定及总则营建的逻辑顺序,本文的核心工作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首先,通过对社区内碳脉识别与跟踪,探究高碳的集聚特征及原因。以“社区元胞”为基本碳单元,根据浙江省典型案例进行碳图谱构建,归纳出不同产业类型下不同的碳空间格局特征;结合产住混合度、单位面积碳排放量等参数指标,对元胞组团混合范式的特征进行量化分类,并与碳排放强度结合建立碳谱系。明确解决高碳排问题应从产业类型、产业集聚的类型化导控着手。其次,以发...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发达村镇低碳社区营建 ——以浙江省为例


乡村人均生活用能量趋势图

村镇,高碳,碳排放量,碳排放


发达村镇低碳社区营建—以浙江省为例1.1.2 相关问题1、村镇产业结构高碳化趋向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对地域发展的考核评估更多地是倚靠工业带动下的物质层面表象特征,忽视了地域内在生态机理与演化过程。由图 1-2 可知,现阶段我国碳排放源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第二、三产业(占比 48.92%),“三高”型产业的比例增长,带动地域发展用地结构高碳化转变。随着城市产业职能功能向村镇转移,非农产业比例及其能耗量持续增大,碳排放量随之增长,村镇碳排放量由 1979 年 8.89 亿 t 增至 2012 年 31.30 亿 t,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40.99%[4]。村镇人居环境迎来结构性变化,低效率的土地利用模式在村镇现代化进程中连续存在,空间上来看,碳源与碳汇的所占面积比重逐渐失调,高碳化的用地结构逐渐凸显。

村镇,社区空间,乡村住宅,湖北工业


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社区的概念做出了明确规定——“社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8]。而人居环境提出者——吴良镛院士亦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的五个层次之一,是链接城市与建筑两个层级的重要。(4)村镇社区通过上述分析,可将村镇社区界定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承载村镇居民等活动,并形成具有一定文化认知的社会共同体”。村镇是由村镇社区的,可以为乡村与城镇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与服务。村镇社区本质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宅院单元,因“土地”使用或权属文化认同感,集聚形成了空间形态、数量、距离均不相同的宅院单元空构建村镇社区主要的空间结构秩序组织,是村镇社会的基本单元及缩居民日常活动,村镇社区空间层次的划分如下(图 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J]. 张新文,张国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韩城县域人居环境营造的本土模式研究[J]. 张涛.  建筑与文化. 2017(10)
[3]基于城乡融合区的发达村镇住宅类型及空间使用模式探究——以浙江为例[J]. 朱晓青,程嘉敬,俞超.  建筑与文化. 2017(07)
[4]小微制造业村镇“产、村融合”空间模式研究——基于STING法的实证分析[J]. 许凯,杨寒.  城市规划. 2016(07)
[5]低碳乡村社区研究进展、内涵及营建路径探讨[J]. 吴盈颖,王竹,朱晓青.  华中建筑. 2016(06)
[6]欧洲规划建设低碳社区的差异化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吴丽娟,李晓晖,刘玉亭.  国际城市规划. 2016 (01)
[7]评《农户空间行为变迁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研究》[J]. 曾菊新.  经济地理. 2015(09)
[8]低碳视角下我国乡村能源碳排放空间格局研究[J]. 段德罡,刘慧敏,高元.  中国能源. 2015(07)
[9]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念与策略[J]. 王竹,钱振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2)
[10]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跨地域再组织[J]. 周珂,吴斐琼.  国际城市规划. 2015(01)

博士论文
[1]基于长三角地区的低碳乡村空间设计策略与评价方法研究[D]. 范理扬.浙江大学 2017
[2]基于碳排放核算的乡村低碳生态评价体系研究[D]. 罗晓予.浙江大学 2017
[3]浙北地区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研究[D]. 陈潇玮.浙江大学 2017
[4]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D]. 吴盈颖.浙江大学 2016
[5]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 浦欣成.浙江大学 2012
[6]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D]. 常征.复旦大学 2012
[7]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研究[D]. 张洪波.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8]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邱红.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9]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 卢娜.南京农业大学 2011
[10]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D]. 朱晓青.浙江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L市撤村并居新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 许亚川.山东大学 2017
[2]西北欠发达地区低碳乡村社区规划研究[D]. 刘慧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3]我国低碳社区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赵思琪.北京建筑大学 2015
[4]村镇社区宜居性评价研究[D]. 骆美.安徽农业大学 2015
[5]辽宁省农村低碳住宅设计研究[D]. 于威.沈阳建筑大学 2013
[6]杨凌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能耗与节能布局研究[D]. 沈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7]“基本生活单元”概念下的浙北农村社区空间设计研究[D]. 钱振澜.浙江大学 2010
[8]浙江安吉农村集中居住区住宅的节能设计研究[D]. 李涛.东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15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15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9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