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泉州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及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8 11:57
  城镇化步伐的加速使得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不断拓展,道路、小区、广场等公共场所的硬化面积也越来越大,这些城市硬化虽然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使降雨无法下渗到土壤,使雨水越聚越多,形成内涝。在极端气候频发、城镇化过度开发、城市缺水、水质性缺水等主要原因下,2012年国务院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但目前国内城市对于建设海绵城市仅仅是通过单一目标或与周边相对孤立的工程措施,构建“灰色”的基础设施来解决复杂的水问题。首先比较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以及城市生态景观理念的异同点,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和运行效果,探讨了传统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系统的局限性,得出生态景观系统规划设计对于建设海绵城市乃至整片区域的生态系统均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其次,实地考察了泉州市中心市区的绿地和水系系统现状,指出其用地比例、数量、分布不够合理,水系系统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缺乏系统性。结合泉州现有生态景观的特点,提出泉州市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生态连绵带规划的概念,从规划设计城市生态景观的角度,以“面—线—点”的方式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管理,构建一个空间布局合理的水生态安全网络系统,以规划建...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泉州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及效果分析


1技术路线图图

平面图,波士顿,公园,平面图


9统的雏形。奥姆斯特德将河道防洪改造与城市公园相结合,形成了波士顿公园系统(如图2.1所示)。首先,在公园系统实施工程中,奥姆斯特德也非常强调城市防洪和城市水系质量等问题。穆迪河汇入查尔斯河的河口城市因填地而大为缩小,降低了穆迪河的行洪功能,为城市西南地区带来潜在的洪水风险,重点对穆迪河的弹性防洪功能与外围的泛洪缓冲区相结合设计公园,并整合修建下水管道、水闸等工程措施来共同解决城市洪涝风险。波士顿后湾沼泽和翡翠项链的建设,实现了景观、基础设施和建筑的一体化设计[24]。其次,公园系统是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来形成的,没有规则的边界,从波士顿公地到富兰克林公园绵延约16km,由相互连接的9个部分组成。林荫道宽60m,中间有30m宽的街心绿带,两侧的住宅都面向大道,使街心绿带构成社区的活动中心。每个城市公园都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点,这些大小不一的点也可以看作是其周边区域的景观核心,经通路向周边辐射,形成绿色的“面”。波士顿公园绿地系统的“线”多由绿廊构成,如公园路、滨水步道、林荫道,形态上多为直线型,功能上主要是联系各“点”。绿廊被两侧建筑相夹,又起到了视线通廊的作用,但是其休闲、游憩功能不如公园。从城市角度看,线将点连接,整体上形成了一个抽象意义上的“面”[25]。除了各条“线”串联各个公园外,城市商业区、文体休闲场所、历史文化遗址、公共服务设施等也与公园通过“线”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得公园与城市生活的其他方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波士顿公园系统不仅仅是景观规划,城市水图2.1波士顿公园系统平面图[31]

总平面图,金华,公园,总平面图


10域整治及湿地恢复也是该规划的重点之一,通过该规划解决了洪水、污染、水量失衡等问题。同时,波士顿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成功地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景观的改造结合起来,在努力保留城市历史风貌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2.2.2金华燕尾洲公园浙江金华位于浙中丘陵盆地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金华地貌的基本特征。金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较为充沛。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春雨多、梅雨量大,夏冬雨量少。金华燕尾洲位于金华江、义乌江、武义江三江交汇之处(如图2.2所示),是防汛堤的所在区域,也是金华非物质遗产—婺剧—中国婺剧院的所在地。当梅雨季节来临时,洲上的河滩就会被淹没,但是也形成了适宜植物的生存环境。原场地设有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两条硬质防洪堤,虽然有利于防范雨水的侵害,但破坏了公园的亲水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金华燕尾洲公园由俞孔坚带领的土人景观团队进行设计,以“洪水为友”的理念,采用水弹性的策略,将不同重现期洪水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取代了硬质防洪堤(如图2.3),这一举措不但增加了河道的行洪断面,减缓了水流的速度,缓解了对岸城市一侧图2.2金华燕尾洲公园改造前与改造后及生态景观总平面图[26]图2.3金华燕尾洲公园遭遇洪水前与遭遇洪水后对比图[2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绵城市规划政策及建设适宜措施研究[J]. 王春晓,覃诗语,谢晓欢.  风景园林. 2019(11)
[2]浅谈“因地制宜”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 陆峥嵘,郭平.  中国市政工程. 2016(04)
[3]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实践——以北川新县城建设为例[J]. 高均海,蒋艳灵.  给水排水. 2016(06)
[4]探究新形势下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J]. 黄华淼.  低碳世界. 2016(16)
[5]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解浩志,江哲.  住宅与房地产. 2016(15)
[6]国外优秀案例:低影响开发[J]. 梁春柳.  广西城镇建设. 2016(04)
[7]上海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标及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J]. 于冰沁,车生泉,严巍,谢长坤.  风景园林. 2016(03)
[8]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概述及启示[J]. 穆文阳.  现代园艺. 2016(04)
[9]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  中国软科学. 2016(01)
[10]基于历史内涝调查的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策略[J]. 张亮,俞露,任心欣,孙翔.  中国给水排水. 2015(23)

硕士论文
[1]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雨洪模拟研究[D]. 苏海龙.西安理工大学 2018
[2]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 孙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3]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措施的设计及效能模拟研究[D]. 戚海军.北京建筑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18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18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7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