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秦岭北麓西安段绿道选线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07:44
  《大西安绿道体系规划》提出的“两山、八水、五环、十廊”规划,将全面助力西安的绿道建设,以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秦岭北麓西安段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如能科学合理的利用,既可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也可为绿道增添生机、注入活力。然而,此区域正位于生态敏感区,生态一旦被破坏,则很难恢复。因此,绿道建设应在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基础下科学合理的进行。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和游憩需求,也才能实现城市快速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良好格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秦岭北麓西安段绿道为研究对象,以规划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绿道为目的,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研究总结,结合实地调研,从生态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的诉求出发,对影响绿道建设的相关因素和条件进行分析评价,构建一套符合秦岭北麓西安段实际的绿道选线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绿道相关理论及选线方法的梳理,明确秦岭北麓西安段绿道选线所用的工具及基础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特征、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现状以及此区域绿道现状的梳理,通过与其它类型绿道的比较,明确此区域绿...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秦岭北麓西安段绿道选线方法研究


秦岭北麓自然风光(a)秦岭北麓环山公路俯瞰

秦岭,广义,区位


线规划提供参考帮助。1.2研究对象1.2.1研究对象概述“山麓”概念最初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今彭城南有项羽凉马台。台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3]。本意指明鹿生活的地方——有树林的山脚下,后演化为山脚之义。《地质大辞典》对“山麓”的解释为: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或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是构成山地的三大要素之一[4]。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地貌学对山麓的解释为:山体底部与平原或谷地相连的部分,有明显的坡折线;狭义的山麓区以坡折线为中心向平地延伸的区域[1]3。广义的秦岭北麓(图1.2)是指秦岭分水岭至关中平原南缘之间,东西以陕西省东西边界为界,包括西安、宝鸡、渭南三市,潼关、临潼、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眉县、宝鸡等15个县(区)[5]。为明确研究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地形,本文以学者王强划定的秦岭北麓山麓区边界为研究范围:25°坡线以下至0°线外延1000米[1]26,并称其为狭义的秦岭北麓。图1.2广义秦岭北麓区位图片来源:引自导师工作室项目,秦岭绿道总体规划及长安示范段详细设计项目,2019年5月.本文以狭义的秦岭北麓作为研究范围,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广义的秦岭北麓范围包括山体坡脚线以上,主要包括区域内自然保护区、河流水系、水源涵养地、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等,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狭义的秦岭北麓,生物、水源地相对较少,可进行适度的建设,在狭义秦岭北麓区域内进行绿道选线符合《大西安绿道体系规划》对秦岭绿道线路选择的要求;第二,广义的秦岭北麓包括地形复杂的山区,绿道建设难度大、使用率低、投资高;而狭义的秦岭北麓地势较为平坦,建设难度较低、使用率较高。基于以上

秦岭,区位,范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原因,本文以狭义的秦岭北麓作为研究范围,以期找到适合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绿道选线方案。本文以秦岭北麓西安段(包括周至、户县、长安、蓝田四个区县,总长约166km。)绿道选线为研究对象,以秦岭北麓西安示范段(位于长安与户县交界处,西起高冠峪、东至沣峪口转盘)绿道选线为实践对象(图1.3)。图1.3狭义秦岭北麓范围及示范段区位图片来源:改绘自导师工作室项目,秦岭绿道总体规划及长安示范段详细设计项目,2019年5月.1.2.2示范段选择原由1.区位优势西起高冠峪,东至沣峪口转盘的示范段,位于长安区与户县交界处,是秦岭北麓西安段距离市区最近的自然、人文资源集中区段。村庄与农田集聚,山城区位优势突出,是周边人群节假日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地之一。2.资源优势示范段内有大量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自然山峰、人文高校、河流峪口、禅寺古迹以及各类田园风光和特色构筑物等,资源得天独厚,生态性能良好、观赏性较强。3.生态机遇生态恢复与生态保护是区域发展首要考虑的因素。示范段内曾有的大量建设项目,不同程度的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违规建设项目已被拆除,此区域回收土地众多。绿道的合理建设能够对回收的土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能改善绿道沿线生态环境景观。4.发展需求秦岭北麓绿道建设刚刚开启,2013年在户县李家岩——草寺东段建成了7公里的示范段,随后,国道201——子午段绿道开始建设,两段绿道颇受人们喜爱,但两段绿道间缺少连接,而本文研究的示范段恰好位于两段绿道之间,在此区域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耦合的湿地公园边界规划探究——以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张嫣,纪芳华,裘鸿菲,张群.  中国园林. 2019(11)
[2]城市双修背景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情景比较与综合——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视角[J]. 王敏,梁爽,王云才.  南方建筑. 2019(03)
[3]基于多目标的中尺度地区绿道选线规划方法探析——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J]. 李海红.  上海城市规划. 2019(03)
[4]基于共享单车大数据的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规划途径研究[J]. 陈希希,李倞.  中国园林. 2019(06)
[5]陕西秦岭北麓致灾短时暴雨特征及预警技术[J]. 毕旭,王丽,张雅斌,雷晓英,罗慧,马利平.  灾害学. 2019(02)
[6]基于GIS的龙游县衢江北岸城乡绿道建设适宜性分析[J]. 朱超尘,祝炜平,丁媛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7]浅析秦岭北麓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J]. 李绍文.  陕西水利. 2019(02)
[8]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黄土丘陵区耕地整治优先度及模式研究[J]. 郭笑东,陈利根,毕如田,郭永龙,原丽娟.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1)
[9]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川西高原绿道游径系统线路规划方法研究——以康定市为例[J]. 李海龙.  城市发展研究. 2018(11)
[10]城市游憩型绿道设计探析[J]. 何昕.  建筑与文化. 2018(10)

博士论文
[1]基于资源要素评价和网络结构分析的乡村绿道规划研究[D]. 范勇.山东农业大学 2016
[2]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 孙帅.北京林业大学 2013
[3]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研究[D]. 赵珂.重庆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 王锦.西安科技大学 2019
[2]北京市浅山区社区级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 韩潇.北京农学院 2019
[3]京津冀城市群绿道系统规划研究[D]. 侯波.北京交通大学 2018
[4]基于格局与过程关系的秦岭北麓涝峪段空间格局优化方法研究[D]. 张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5]以旅游为导向的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 何洋.安徽农业大学 2018
[6]基于自行车旅游的哈尔滨市城乡游憩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 李康康.东北农业大学 2018
[7]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城市型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靳远.北京农学院 2018
[8]县域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研究[D]. 唐文.成都理工大学 2018
[9]基于场地视觉特征的乡村绿道设计策略[D]. 朱金月.浙江农林大学 2018
[10]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依兰县域绿道体系规划研究[D]. 白兰.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21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21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6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