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的广州地区体育训练馆界面形式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0 15:08
体育建筑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建筑的要求不仅局限于满足使用功能,对建筑空间的舒适度和健康度也提出更高要求。广州地处我国亚热带气候区,常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因此许多体育建筑被设计成全空调模式,能源消耗巨大,同时将运动人群长期置于空调环境之下,隔绝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违背了健康运动的初衷。体育建筑的界面形式对建筑室内热环境有很大影响,相比主动的技术调节手段,如何通过建筑的界面形式更长远地、节能地改善室内热环境,是体育建筑研究和设计中的十分重要课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对广州地区体育训练馆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网络资料,总结出广州地区常见的三种体育训练馆基本界面形式。同时立足于广州地区的气候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座自然通风体育训练馆及馆内的篮球运动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实测,并采用操作温度作为主要热环境评价指标,对三个场馆实测所得的室内热环境参数及运动人群主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分别得出三种界面形式体育训练馆的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以及可接受操作温度范围。通过对于实测场馆热环境参数、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及运动人群可接受操作温度范围的对比,分析不场馆室内热环境的差异,...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键词介绍
1.1.1 运动人群
1.1.2 热可接受度
1.1.3 热环境
1.1.4 界面形式
1.1.5 体育训练馆
1.2 研究背景
1.2.1 全民健身的发展
1.2.2 运动热环境的健康
1.2.3 体育训练馆界面形式对室内热环境及建筑节能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理论基础与实测方法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热可接受度
2.1.2 热环境评价指标
2.1.3 操作温度
2.2 实测场地
2.2.1 广州地区体育训练馆调研
2.2.2 广州地区体育训练馆基本界面形式总结
2.2.3 实测场地选取
2.3 实测方法
2.3.1 实测时间
2.3.2 实测仪器
2.3.3 实测布点
2.3.4 调研问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训练馆实测数据分析
3.1 华工体育馆实测数据分析
3.1.1 华工体育馆全年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1.2 华工体育馆各季节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1.3 华工体育馆运动人群主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3.1.4 华工体育馆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分析
3.2 华农体育馆实测数据分析
3.2.1 华农体育馆全年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2.2 华农体育馆各季节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2.3 华农体育馆运动人群主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3.2.4 华农体育馆运动人群热可接度分析
3.3 伟伦体育馆实测数据分析
3.3.1 伟伦体育馆全年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3.2 伟伦体育馆各季节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3.3 伟伦体育馆运动人群主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3.3.4 伟伦体育馆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测体育训练馆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对比研究
4.1 热环境物理参数对比
4.1.1 空气温度对比
4.1.2 相对湿度对比
4.1.3 平均辐射温度对比
4.1.4 空气流速对比
4.1.5 操作温度对比
4.2 运动人群热感觉投票值对比
4.3 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对比
4.3.1 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对比
4.3.2 运动人群可接受操作温度范围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测体育训练馆界面形式对比研究
5.1 实测体育训练馆界面形式对比
5.1.1 实测体育训练馆界面形式总结
5.1.2 侧界面形式对比
5.1.3 顶界面形式对比
5.1.4 小结
5.2 广州地区体育训练馆界面设计建议
5.2.1 综合性考量的设计过程
5.2.2 被动式设计方法
5.2.3 界面形式建议
5.2.4 新型围护构造、材料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运动人群热感觉调查问卷
附录二 实测数据样本统计
一.夏季实测数据
二.过度季实测数据
三.冬季实测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发布行业标准《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公告[J]. 吉林勘察设计. 2015(04)
[2]环境参数对运动人体热舒适性影响的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J]. 季泰,袁伟琪,李登峰,杨剑,季浏. 体育科学. 2015(03)
[3]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现状研究[J]. 季晓艳. 当代体育科技. 2014(31)
[4]体育馆形态非对称性对运动场地自然通风及热舒适性的影响[J]. 李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5]基于Airpak的体育馆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分析[J]. 钱锋. 建筑学报. 2012(S2)
[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馆室内热环境分析[J]. 董洪庆. 山西建筑. 2011(07)
[7]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研究综述与讨论[J]. 张宇峰,赵荣义. 暖通空调. 2010(09)
[8]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夏季热舒适研究——以广州为例[J]. 陈慧梅,张宇峰,王进勇,孟庆林. 暖通空调. 2010(02)
[9]浅谈自然通风原理与建筑设计[J]. 刘志永. 山西建筑. 2008(32)
[10]隔热与亚热带体育馆的可持续设计研究[J]. 李晋,陆诗亮. 低温建筑技术. 2008(03)
博士论文
[1]基于低能耗目标的严寒地区体育馆建筑设计研究[D]. 赵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气候与建筑环境对人体热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 曹彬.清华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广州地区体育训练馆的运动热舒适度研究[D]. 黄晓丹.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基于气候适应性目标的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方迪.华南理工大学 2015
[3]单侧开窗风压自然通风特性研究[D]. 刘家林.长安大学 2012
[4]体育馆比赛厅顶界面整合设计研究[D]. 杨雪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5]住宅外窗遮阳与调湿材料节能实验研究[D]. 吴宏伟.重庆大学 2009
[6]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的研究[D]. 刘晶.重庆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39429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键词介绍
1.1.1 运动人群
1.1.2 热可接受度
1.1.3 热环境
1.1.4 界面形式
1.1.5 体育训练馆
1.2 研究背景
1.2.1 全民健身的发展
1.2.2 运动热环境的健康
1.2.3 体育训练馆界面形式对室内热环境及建筑节能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理论基础与实测方法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热可接受度
2.1.2 热环境评价指标
2.1.3 操作温度
2.2 实测场地
2.2.1 广州地区体育训练馆调研
2.2.2 广州地区体育训练馆基本界面形式总结
2.2.3 实测场地选取
2.3 实测方法
2.3.1 实测时间
2.3.2 实测仪器
2.3.3 实测布点
2.3.4 调研问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训练馆实测数据分析
3.1 华工体育馆实测数据分析
3.1.1 华工体育馆全年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1.2 华工体育馆各季节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1.3 华工体育馆运动人群主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3.1.4 华工体育馆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分析
3.2 华农体育馆实测数据分析
3.2.1 华农体育馆全年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2.2 华农体育馆各季节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2.3 华农体育馆运动人群主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3.2.4 华农体育馆运动人群热可接度分析
3.3 伟伦体育馆实测数据分析
3.3.1 伟伦体育馆全年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3.2 伟伦体育馆各季节热环境物理参数统计分析
3.3.3 伟伦体育馆运动人群主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3.3.4 伟伦体育馆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测体育训练馆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对比研究
4.1 热环境物理参数对比
4.1.1 空气温度对比
4.1.2 相对湿度对比
4.1.3 平均辐射温度对比
4.1.4 空气流速对比
4.1.5 操作温度对比
4.2 运动人群热感觉投票值对比
4.3 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对比
4.3.1 运动人群热可接受度对比
4.3.2 运动人群可接受操作温度范围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测体育训练馆界面形式对比研究
5.1 实测体育训练馆界面形式对比
5.1.1 实测体育训练馆界面形式总结
5.1.2 侧界面形式对比
5.1.3 顶界面形式对比
5.1.4 小结
5.2 广州地区体育训练馆界面设计建议
5.2.1 综合性考量的设计过程
5.2.2 被动式设计方法
5.2.3 界面形式建议
5.2.4 新型围护构造、材料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运动人群热感觉调查问卷
附录二 实测数据样本统计
一.夏季实测数据
二.过度季实测数据
三.冬季实测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发布行业标准《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公告[J]. 吉林勘察设计. 2015(04)
[2]环境参数对运动人体热舒适性影响的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J]. 季泰,袁伟琪,李登峰,杨剑,季浏. 体育科学. 2015(03)
[3]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现状研究[J]. 季晓艳. 当代体育科技. 2014(31)
[4]体育馆形态非对称性对运动场地自然通风及热舒适性的影响[J]. 李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5]基于Airpak的体育馆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分析[J]. 钱锋. 建筑学报. 2012(S2)
[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馆室内热环境分析[J]. 董洪庆. 山西建筑. 2011(07)
[7]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研究综述与讨论[J]. 张宇峰,赵荣义. 暖通空调. 2010(09)
[8]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夏季热舒适研究——以广州为例[J]. 陈慧梅,张宇峰,王进勇,孟庆林. 暖通空调. 2010(02)
[9]浅谈自然通风原理与建筑设计[J]. 刘志永. 山西建筑. 2008(32)
[10]隔热与亚热带体育馆的可持续设计研究[J]. 李晋,陆诗亮. 低温建筑技术. 2008(03)
博士论文
[1]基于低能耗目标的严寒地区体育馆建筑设计研究[D]. 赵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气候与建筑环境对人体热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 曹彬.清华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广州地区体育训练馆的运动热舒适度研究[D]. 黄晓丹.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基于气候适应性目标的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方迪.华南理工大学 2015
[3]单侧开窗风压自然通风特性研究[D]. 刘家林.长安大学 2012
[4]体育馆比赛厅顶界面整合设计研究[D]. 杨雪蘋.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5]住宅外窗遮阳与调湿材料节能实验研究[D]. 吴宏伟.重庆大学 2009
[6]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的研究[D]. 刘晶.重庆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39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3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