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北黄土浸水前后孔隙变化规律及机理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4 08:06
为了研究在水的作用下黄土孔隙的变化特性及机理,进而更好地认识黄土的湿陷性,以陕西渭北黄土为研究对象,对浸水前后的黄土试样分别进行室内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压汞试验、能谱分析试验以及粒度分析试验,从宏、微观角度研究了原状黄土浸水前后孔隙、微观形态、化学元素及颗粒大小的变化特性,分析了孔隙变化的原因,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对浸水前后的黄土试样分别进行了室内固结试验、扫描电镜图像分析以及压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饱和土样的孔隙比及孔隙体积均大于天然土样,据此提出了浸水饱和后黄土的孔隙体积增大;(2)通过扫描电镜图像分别分析了天然、饱和黄土的颗粒特征、颗粒之间的接触形式、胶结程度以及孔隙特征,根据能谱分析试验、粒度分析试验分别分析了浸水前后土体骨架颗粒、碎屑颗粒(胶结物)的化学元素以及土体颗粒粒径、比表面积的变化规律;(3)基于微观试验结果分析了浸水后孔隙变化的机理。黄土孔隙增大是因为水薄膜楔入作用和水的溶解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水的溶解作用使得土体颗粒表面变得粗糙,其表面附着有分布较松散的碎屑颗粒,形成了较多的微小孔隙;水的溶解作用使得集粒(团粒)中联结土体颗粒的胶结物部分溶解,再加上水薄膜楔入...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区(黄色标记区)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越大,湿陷性越弱,越小则湿陷性越强(初始含水量越大就会导,当其受到外力时,土体结构强度不会大幅度变化,因此其表现者越大,湿陷性越强,越小则湿陷性越弱,浸水后的含水量越值出现在黄土饱和时,同时也反映出随着含水量的变化,也会显。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模糊信息优化技术的黄土湿陷性评价[J]. 李瑞娥,谷天峰,王娟娟,秦凤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2]模糊测度在黄土湿陷性评判中的应用[J]. 徐东升,汪稔. 岩土力学. 2007(S1)
[3]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非饱和黄土湿陷系数计算方法[J]. 高凌霞,罗跃纲,杨向军.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6(05)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黄土湿陷性评价[J]. 井彦林,仵彦卿,杨丽娜,侯晓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5]论中国区域性土的分布和岩土性质的形成[J]. 高国瑞,韩爱民. 岩土工程学报. 2005(05)
[6]二维颗粒堆积体中力的传递与分布研究[J]. 刘源,缪馥星,苗天德. 岩土工程学报. 2005(04)
[7]模糊信息优化方法在黄土湿陷性评价中的应用[J]. 谢婉丽,王家鼎,张新军,谷天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8]黄土微结构的试验研究[J]. 李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4(03)
[9]结构性土的微观变形和机理研究[J]. 何开胜,沈珠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10]山西潞城黄土的工程特性(英文)[J]. 白晓红. 岩土工程学报. 2002(04)
博士论文
[1]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效应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 高凌霞.大连理工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83755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区(黄色标记区)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越大,湿陷性越弱,越小则湿陷性越强(初始含水量越大就会导,当其受到外力时,土体结构强度不会大幅度变化,因此其表现者越大,湿陷性越强,越小则湿陷性越弱,浸水后的含水量越值出现在黄土饱和时,同时也反映出随着含水量的变化,也会显。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模糊信息优化技术的黄土湿陷性评价[J]. 李瑞娥,谷天峰,王娟娟,秦凤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2]模糊测度在黄土湿陷性评判中的应用[J]. 徐东升,汪稔. 岩土力学. 2007(S1)
[3]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非饱和黄土湿陷系数计算方法[J]. 高凌霞,罗跃纲,杨向军.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6(05)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黄土湿陷性评价[J]. 井彦林,仵彦卿,杨丽娜,侯晓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5]论中国区域性土的分布和岩土性质的形成[J]. 高国瑞,韩爱民. 岩土工程学报. 2005(05)
[6]二维颗粒堆积体中力的传递与分布研究[J]. 刘源,缪馥星,苗天德. 岩土工程学报. 2005(04)
[7]模糊信息优化方法在黄土湿陷性评价中的应用[J]. 谢婉丽,王家鼎,张新军,谷天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8]黄土微结构的试验研究[J]. 李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4(03)
[9]结构性土的微观变形和机理研究[J]. 何开胜,沈珠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10]山西潞城黄土的工程特性(英文)[J]. 白晓红. 岩土工程学报. 2002(04)
博士论文
[1]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效应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 高凌霞.大连理工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83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8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