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产业演替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8-05 07:01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各地方、各部门共同努力下,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对资源的倚重程度依然较高,资源型经济特征仍然明显;对人才和创新要素的吸引力普遍较低,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城市空间仍呈现分散发展态势,不利于多元化产业的培育和城市经济活力的提升。因此,研究资源枯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产业演替的关系对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调整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城市空间结构为研究视角,以夜间灯光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数据,采用产业多样性、门槛面板模型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资源枯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产业演替的关系进行探究。首先,以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24个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的结构变化、支柱产业识别、路径创造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测度,梳理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及特征;然后,以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总结梳理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及其变化规律,采用城市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定量测度城市中心城区空间首位度,对比分析转型前和转型后变化趋势。之后,以全国115个资源型...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导论9区,焦作市、濮阳市等9个城市分布在中部地区。除此之外,还有西南地区的泸州市和东部地区的韶关市。24个样本城市多以资源开发为支柱产业的中小城市,具有人口规模小,城镇化水平高的特点。2016年24个城市总人口为4605.4万人,每个城市平均不足200万人,平均城镇化率达到6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8%。在生活经济发展方面,24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8%,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为3.1%。图1-224个样本城市空间分布1.4.2研究数据及处理本文对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支柱产业识别、资源类(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进行测度,基础数据来源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2001-2018各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资源枯竭城市空间结构的测度主要依托于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1)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处理
第一章导论11第二,数据校正。稳定的夜间灯光数据是不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因此造成不同年份影像存在年际不可比的现象,为了得到连续年份可比的稳定的夜间灯光数据进行数据校正。本文参考曹子阳[12]的相关研究:①确定不变目标区域,选取灰度值年际变化最小的地区为参考区,本研究选取鹤岗市为不变目标区域。②选取累积灰度值最高的数据集。③将其他年份影像与参考数据中不变目标区域的灰度值建立方程,寻找拟合度最好的相关系数。④构建回归方程对其余长时间序列影像数据进行回归校正。校正的一元二次函数模型为:2calhghgDN=aDN+bDN+c(1-1)式(1-1)中:DNcal为鹤岗市校正后影像像元的DN值,DNhg为鹤岗市待校正影像像元的DNhg值,a、b、c均为拟合参数。利用每一期待校正影像与参考影像校正模型回归所得的参数对全国区域进行饱和校正:2DN=aDN+bDN+c(1-2)式(1-2)中:DN’为经过校正的影像像元的DN值,DN为全国区域原始影像像元的DN值。图1-32013年校正后夜间灯光影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资进入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J]. 肖琬君,冼国明,杨芸. 世界经济研究. 2020(03)
[2]资源型城市收入差距、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J]. 严太华,宋喆,江唐洋.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3]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J]. 郑紫颜,仇方道,王立韬.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4)
[4]不同发展阶段矿产资源型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研究[J]. 郝海钊,陈晓键. 规划师. 2019(03)
[5]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J]. 李虹,邹庆. 经济研究. 2018(11)
[6]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作用[J]. 苗长虹,胡志强,耿凤娟,苗健铭. 地理研究. 2018(07)
[7]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影像的校正方法[J]. 张梦琪,何宗宜,樊勇. 测绘通报. 2017(12)
[8]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及交互影响[J]. 何好俊,彭冲. 地理研究. 2017(07)
[9]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结构性增长研究--以唐山市为例[J]. 李江苏,唐志鹏. 地理研究. 2017(04)
[10]城市空间结构与地区经济效率——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模式选择[J]. 刘修岩,李松林,秦蒙. 管理世界. 2017(01)
博士论文
[1]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应用研究[D]. 刘平辉.中国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基于DMSP/OLS与NPP/VIIRS整合数据的城市群发育过程研究[D]. 杨任飞.西南大学 2018
[2]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王玉祺.重庆大学 2014
[3]工业发展作用下的黄石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张一恒.武汉理工大学 2013
[4]大同市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 罗国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23303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导论9区,焦作市、濮阳市等9个城市分布在中部地区。除此之外,还有西南地区的泸州市和东部地区的韶关市。24个样本城市多以资源开发为支柱产业的中小城市,具有人口规模小,城镇化水平高的特点。2016年24个城市总人口为4605.4万人,每个城市平均不足200万人,平均城镇化率达到6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8%。在生活经济发展方面,24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8%,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为3.1%。图1-224个样本城市空间分布1.4.2研究数据及处理本文对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支柱产业识别、资源类(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进行测度,基础数据来源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2001-2018各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资源枯竭城市空间结构的测度主要依托于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1)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处理
第一章导论11第二,数据校正。稳定的夜间灯光数据是不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因此造成不同年份影像存在年际不可比的现象,为了得到连续年份可比的稳定的夜间灯光数据进行数据校正。本文参考曹子阳[12]的相关研究:①确定不变目标区域,选取灰度值年际变化最小的地区为参考区,本研究选取鹤岗市为不变目标区域。②选取累积灰度值最高的数据集。③将其他年份影像与参考数据中不变目标区域的灰度值建立方程,寻找拟合度最好的相关系数。④构建回归方程对其余长时间序列影像数据进行回归校正。校正的一元二次函数模型为:2calhghgDN=aDN+bDN+c(1-1)式(1-1)中:DNcal为鹤岗市校正后影像像元的DN值,DNhg为鹤岗市待校正影像像元的DNhg值,a、b、c均为拟合参数。利用每一期待校正影像与参考影像校正模型回归所得的参数对全国区域进行饱和校正:2DN=aDN+bDN+c(1-2)式(1-2)中:DN’为经过校正的影像像元的DN值,DN为全国区域原始影像像元的DN值。图1-32013年校正后夜间灯光影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资进入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J]. 肖琬君,冼国明,杨芸. 世界经济研究. 2020(03)
[2]资源型城市收入差距、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J]. 严太华,宋喆,江唐洋.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3]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J]. 郑紫颜,仇方道,王立韬.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4)
[4]不同发展阶段矿产资源型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研究[J]. 郝海钊,陈晓键. 规划师. 2019(03)
[5]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J]. 李虹,邹庆. 经济研究. 2018(11)
[6]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作用[J]. 苗长虹,胡志强,耿凤娟,苗健铭. 地理研究. 2018(07)
[7]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影像的校正方法[J]. 张梦琪,何宗宜,樊勇. 测绘通报. 2017(12)
[8]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及交互影响[J]. 何好俊,彭冲. 地理研究. 2017(07)
[9]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结构性增长研究--以唐山市为例[J]. 李江苏,唐志鹏. 地理研究. 2017(04)
[10]城市空间结构与地区经济效率——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模式选择[J]. 刘修岩,李松林,秦蒙. 管理世界. 2017(01)
博士论文
[1]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应用研究[D]. 刘平辉.中国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基于DMSP/OLS与NPP/VIIRS整合数据的城市群发育过程研究[D]. 杨任飞.西南大学 2018
[2]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王玉祺.重庆大学 2014
[3]工业发展作用下的黄石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张一恒.武汉理工大学 2013
[4]大同市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 罗国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23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32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