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强震作用下含裂隙黄土斜坡动力响应特征与变形失稳演化规律

发布时间:2021-08-16 10:12
  黄土高原是我国强震多发、特大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地区之一,历史上强震在该地区造成了140多万人死亡,地震引发成群连片的滑坡(走山)掩埋城镇、村庄是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主因。因此,针对黄土高原特大地质灾害广、频、重的现状,研究强震作用下黄土斜坡变形失稳的发生和演化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本文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内典型黄土塬边含裂隙斜坡为研究对象,结合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颗粒流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地震荷载下此类典型黄土斜坡动力响应特征及失稳演化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归纳总结了已有黄土高原斜坡地震失稳破坏类型及变形特征,选择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为研究区,对该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塬边斜坡作为研究对象。(2)设计并开展了含裂隙黄土斜坡和不含裂隙黄土斜坡的对比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相似定理确定了模型试验的相似常数,并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相似材料的配合比;制作了斜坡模型并选择试验所需的不同类型监测传感器进行布设;采用汶川地震汤峪波和El Centro波分别进行了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不同输入强度加载。(3)通过对采集的地震动力响应(...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强震作用下含裂隙黄土斜坡动力响应特征与变形失稳演化规律


黄土高原强震与地震滑坡分布(公元前730年-2018年)(吴志坚)

路线图,路线,研究技术


研究技术路线

卫星影像图,崆峒,卫星影像图


最低点位于泾河流域,海拔1089m。整个地区的地貌分别为:西南部基岩山区,山陡峰高;中央河谷之间地势平坦,黄土梁峁台塬区分布在两侧;泾河流域北部的河谷比南部的河谷更加发育,整体地貌复杂,见图2.3。图 2.3 崆峒区卫星影像图其中,残塬发育的黄土丘陵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泾河以北地区。呈狭长的条带状,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海拔1400~1650m。黄土塬地区两侧梁峁和冲沟发育为 V字型,溯原和下蚀作用强烈,切割深度150-200m。植被不发育,上覆黄土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崩塌、滑坡、落水洞发育。根据崆峒区滑坡发生数据统计结果:该区阶梯型和直线型斜坡易发生滑坡,斜坡高度大多在100~150m范围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陡倾顺层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J]. 贾向宁,黄强兵,王涛,张宁,姜紫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12)
[2]基于不同地质要素土质边坡的地震变形破坏颗粒流模拟[J]. 梁敬轩,胡卸文,许晓君.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6)
[3]1786年磨西地震触发的摩岗岭滑坡演化过程与成因机理[J]. 周洪福,韦玉婷,王运生,刘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4]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 王兰民,蒲小武,吴志坚,徐舜华,刘琨.  岩土工程学报. 2018(07)
[5]未完全受阻地震滑坡运动距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J]. 樊晓一,李天话,田述军,张友谊,孙新坡.  地震地质. 2017(04)
[6]茂县滑坡的滑动机制与震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J]. 邵崇建,李芃宇,李勇,兰恒星,周荣军,邓涛,颜照坤,闫亮,李立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7]基于动态演化特征的锁固段型岩质滑坡前兆信息研究[J]. 黄润秋,陈国庆,唐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03)
[8]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的黑方台黄土滑坡破坏机理研究[J]. 曹从伍,许强,彭大雷,亓星,董秀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6(04)
[9]基于弹塑性土体本构模型的滑坡运动过程SPH模拟[J]. 胡嫚,谢谟文,王立伟.  岩土工程学报. 2016(01)
[10]黄土斜坡变形失稳破坏特征的振动台模型试验[J]. 吴志坚,雷天,陈豫津,王平,柴少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5(07)

博士论文
[1]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成因机制及其演化规律研究[D]. 滑帅.中国地质大学 2015
[2]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岩质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D]. 刘汉香.成都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台缘裂缝对黄土渗透性和黄土斜坡稳定性的控制规律[D]. 苏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2]裂隙性黄土渗透特性试验研究[D]. 杨华.长安大学 2016
[3]边坡动力破坏过程及塌落范围的颗粒力学模拟[D]. 杨冰.清华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45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345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9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