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牡丹江市滨水空间环境要素与驻留活力关联量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7 07:48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最具生态价值和品质价值的重要建设用地,不仅促进着城市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发展,更成为了居民亲近自然、休憩和观赏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开发建设阶段由增量逐渐走向存量,对城市滨水空间整体的效能提升和活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纵观当前关于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的相关研究,仍缺少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目标也都聚焦在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建设方法的层面,而忽视了对滨水空间环境要素和城市人群活力之间内在联系的探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人与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滨水空间环境要素特征与不同强度人群驻留活力之间相关性的探究,阐释其内在的机理内涵,为满足不同需求和强度的驻留活力行为的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提供设计指导。从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探究的角度出发,在环境与行为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驻留活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即意愿因素、支持因素及激励因素,并由此确定出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环境要素的三个特征,即复合性、适宜性及品质性。经对考量指标进行选择之后,分别从土地利用条件、交通可达条件、公共空间基面、岸线基础条件、设施配置指标五个方面探究...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牡丹江市滨水空间环境要素与驻留活力关联量化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范围示意[4]

示意图,理论要素,社会认知,示意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论文-15-AlbertBandura指出,要定义人和环境,就应该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人和环境均是一个相互包含着的实体的一部分,不仅避免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避免了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性作用[39]。图2-1社会认知理论要素关系示意图[80]生态心理学家也在传统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人-环境”两个概念是一对完全处在相互作用基础上的概念。Lewin(1946)对人及其所处环境中的行为模式提出了“场论”(FieldTheory)的概念,提出表述行为与环境关系的函数B=f(P,E)[41]。这个模型将人的行为的内在需求与外在环境均考虑在内,突破了人与环境的二元论说,强调人内在的需求、态度对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表明行为是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不仅会因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行为,同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改变环境的条件,通过双向互动在不同时刻不同条件下进行对彼此的影响和交互。由以上四个理论可以看出,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站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上,综合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环境条件的辐射性。但是社会认知理论更为强调社会环境通过人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而生态心理学的视角则强调两个因素的对立性和交互性,对两个因素之间关系的认知更为客观。2.1.3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解析环境行为学主要是在心理学、社会学及空间学等理论基础上,针对人群的行为(包括行动及经验)及其所处的环境要素(包括物质、社会、文化)对二者进行的相关性研究,该理论格外关注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将空间研究的对象要素总结为人、环境以及行为三个方面,来研究人的真实活动并与后续的城市规划设计所结合,站在人的角度上用来提升生存环境的品质[34]。环境行为学?

活力,影响因素,行为,空间环境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论文-19-群活力行为要素联系起来,探讨其对意愿因素、支持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内在意义,以便进一步探讨空间环境要素对于驻留活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如图2-3)。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要素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方面不仅包括宏观角度的规划界域问题,同时也包括微观角度下公共空间自身的环境特质。图2-2驻留活力行为影响因素[80]图2-3影响驻留活力行为内涵特征2.3影响滨水空间驻留活力的环境要素通过上一小节对于影响滨水空间驻留活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出意愿因素、支持因素和激励因素三个层面的内涵特征要素,初步提取了驻留活力对于滨水空间环境要素的选择驱动性。本小节针对研究目的对空间环境要素进行全面分类,对影响驻留活力行为的空间环境要素进行深入的讨论。图2-4影响城市滨水空间驻留活力的环境要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滨水公共空间要素对驻留活力的影响和对策——以上海黄浦江两个典型滨水区为例[J]. 杨春侠,邵彬.  城市建筑. 2018(05)
[2]基于多元大数据的城市活力空间分析与影响机制研究——以杭州中心城区为例[J]. 张程远,张淦,周海瑶.  建筑与文化. 2017(09)
[3]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的定量化研究[J]. 郑丽君,武小钢,杨秀云.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1)
[4]北京街道活力:测度、影响因素与规划设计启示[J]. 郝新华,龙瀛,石淼,王鹏.  上海城市规划. 2016(03)
[5]当代城市活力营造的若干思考[J]. 蒋涤非,李璟兮.  新建筑. 2016(01)
[6]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 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J]. 刘滨谊,林俊.  风景园林. 2015(06)
[7]城市水系统弹性研究进展[J]. 俞孔坚,许涛,李迪华,王春连.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1)
[8]滨水区城市景观的评价与控制——以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为例[J]. 赵烨,王建国.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4)
[9]城市大型滨水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以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滨水城规划设计为例[J]. 查君.  规划师. 2008(04)
[10]城市滨水区开发功能定位研究[J]. 运迎霞,李晓峰.  城市发展研究. 2006(06)

博士论文
[1]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D]. 刘锐.华南理工大学 2017
[2]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研究[D]. 陈菲.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活力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解析模式探讨[D]. 张露.东南大学 2018
[2]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园路空间特征与步行强度关联量化研究[D]. 吕佳骏.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3]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评价及内在机制研究[D]. 王玉琢.东南大学 2017
[4]活力营造视角下的重庆栋梁河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贾翼萌.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5]现代生活性街道界面对步行停憩活动影响研究[D]. 覃茜.重庆大学 2015
[6]基于要素整合理念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柯彦.福建农林大学 2015
[7]城市广场活力构成要素的量化分析[D]. 胡敏.华南理工大学 2014
[8]城市住区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研究[D]. 鲁斐栋.重庆大学 2014
[9]寒地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规划研究[D]. 崔彦权.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10]城市街道活力的定量评估与塑造策略[D]. 姜蕾.大连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65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365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3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