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乡村文化建设背景下的武氏祠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4 19:39
中华文化艺术的根脉在乡村,中国5000年的文明是乡村主导的文明,中国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山东是孔孟故里,齐鲁文化底蕴深厚,有建设现代农村的文化根基,而坐落于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的武氏祠遗址与武翟山村凝聚了两汉文化与齐鲁乡村文化交织的历史记忆。武氏祠遗址作为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其墓群石刻在1961年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翟山村作为市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代表着齐鲁乡村的地域特色。2019年,嘉祥县政府以及嘉祥县文旅系统秉承国家思想,围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思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抢抓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重大机遇,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在《济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5)》中提出,将嘉祥武氏祠景区开发纳入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武翟山村落的发展与武梁祠之间的文化割裂开来,处于一种被保护但却缺乏文化认知的状态,导致村落文化气息略显单薄,村落发展的脚步在推进,但实质上却是空心文化的发展,使村落活力未能展现,失去了村落本该有的内在灵魂。因此出于对齐鲁乡村文化建设目...
【文章来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框架(作者自绘)本章注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8第三章武氏祠遗址田野调查现状分析第一节遗址的地理区位图2武氏祠遗址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1117年,在赵明诚的《金石录》中记载了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里面写道“右汉武氏石室画像五卷。武氏有数墓,皆在今济州任城县。”[1]后又在《嘉祥县志》中提及[2],“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不尽者三尺。”这里的“汉太子墓”实则为武氏墓地。[3]历史记载的武氏家族墓地即现今的武氏祠遗址(图2),主要包括两座武氏家族墓地一号墓群及二号墓群,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南十五公里武翟山北麓,南四湖水系支流洙赵新河以北。从县城向南由公路通纸坊集,再向东南行约三公里即到该地(图3)。[4]武氏祠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占据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的优势,对于打造多元文化发展的乡村旅游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图3武翟山区位图(图片来源:蒋英炬,吴文祺.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8第三章武氏祠遗址田野调查现状分析第一节遗址的地理区位图2武氏祠遗址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1117年,在赵明诚的《金石录》中记载了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里面写道“右汉武氏石室画像五卷。武氏有数墓,皆在今济州任城县。”[1]后又在《嘉祥县志》中提及[2],“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不尽者三尺。”这里的“汉太子墓”实则为武氏墓地。[3]历史记载的武氏家族墓地即现今的武氏祠遗址(图2),主要包括两座武氏家族墓地一号墓群及二号墓群,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南十五公里武翟山北麓,南四湖水系支流洙赵新河以北。从县城向南由公路通纸坊集,再向东南行约三公里即到该地(图3)。[4]武氏祠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占据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的优势,对于打造多元文化发展的乡村旅游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图3武翟山区位图(图片来源:蒋英炬,吴文祺.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 尹影,刘艳秋,王晓薇. 南方农机. 2020(03)
[2]山东省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异研究[J]. 于健,吴孟泉,孙丰华,袁雪.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3]试谈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以鸿山遗址博物馆为例[J]. 王卿.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24)
[4]建筑景观设计应用于遗址公园环境规划设计的研究[J]. 王兴华. 山西建筑. 2019(14)
[5]基于文保建筑和考古遗址上的江南古典园林——杭州市方志馆庭院景观设计[J]. 张骞,任蓉. 城市建筑. 2019(17)
[6]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滞后性及发展新思考[J]. 刘奕璇. 博物馆研究. 2019(02)
[7]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美丽村居实践研究——以山东省沂南县孙隆村为例[J]. 王芝茹,罗德胤. 城市住宅. 2019(03)
[8]浅析遗址博物馆的建筑与陈列设计[J]. 傅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19)
[9]考古博物馆的缘起与演进[J]. 孔利宁. 文博. 2018(02)
[10]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理念及其实现机制[J]. 李建军. 中国农史. 2017(03)
博士论文
[1]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D]. 裴胜兴.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信息诠释与展示研究[D]. 黄洋.复旦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新郑市郑韩故城后端湾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D]. 陈涵.河南大学 2019
[2]共生理念下的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设计[D]. 郭超惠.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3]手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策略研究[D]. 潘青.郑州大学 2018
[4]数字技术背景下遗址博物馆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 吴英琦.电子科技大学 2018
[5]基于遗址文化信息表达的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D]. 曾媛.东南大学 2018
[6]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遗址博物馆叙事性空间研究[D]. 闫瀚东.北京工业大学 2017
[7]基于场所共生理念的战场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D]. 戴哲宁.昆明理工大学 2017
[8]大冶矿山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研究[D]. 张飘逸.湖北工业大学 2017
[9]遗址博物馆使用后评价研究[D]. 马俊.清华大学 2016
[10]文脉及环境在遗址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和创新研究[D]. 李亚.河北工程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83886
【文章来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框架(作者自绘)本章注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8第三章武氏祠遗址田野调查现状分析第一节遗址的地理区位图2武氏祠遗址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1117年,在赵明诚的《金石录》中记载了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里面写道“右汉武氏石室画像五卷。武氏有数墓,皆在今济州任城县。”[1]后又在《嘉祥县志》中提及[2],“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不尽者三尺。”这里的“汉太子墓”实则为武氏墓地。[3]历史记载的武氏家族墓地即现今的武氏祠遗址(图2),主要包括两座武氏家族墓地一号墓群及二号墓群,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南十五公里武翟山北麓,南四湖水系支流洙赵新河以北。从县城向南由公路通纸坊集,再向东南行约三公里即到该地(图3)。[4]武氏祠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占据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的优势,对于打造多元文化发展的乡村旅游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图3武翟山区位图(图片来源:蒋英炬,吴文祺.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8第三章武氏祠遗址田野调查现状分析第一节遗址的地理区位图2武氏祠遗址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1117年,在赵明诚的《金石录》中记载了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里面写道“右汉武氏石室画像五卷。武氏有数墓,皆在今济州任城县。”[1]后又在《嘉祥县志》中提及[2],“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不尽者三尺。”这里的“汉太子墓”实则为武氏墓地。[3]历史记载的武氏家族墓地即现今的武氏祠遗址(图2),主要包括两座武氏家族墓地一号墓群及二号墓群,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南十五公里武翟山北麓,南四湖水系支流洙赵新河以北。从县城向南由公路通纸坊集,再向东南行约三公里即到该地(图3)。[4]武氏祠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占据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的优势,对于打造多元文化发展的乡村旅游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图3武翟山区位图(图片来源:蒋英炬,吴文祺.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 尹影,刘艳秋,王晓薇. 南方农机. 2020(03)
[2]山东省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异研究[J]. 于健,吴孟泉,孙丰华,袁雪.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3]试谈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以鸿山遗址博物馆为例[J]. 王卿.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24)
[4]建筑景观设计应用于遗址公园环境规划设计的研究[J]. 王兴华. 山西建筑. 2019(14)
[5]基于文保建筑和考古遗址上的江南古典园林——杭州市方志馆庭院景观设计[J]. 张骞,任蓉. 城市建筑. 2019(17)
[6]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滞后性及发展新思考[J]. 刘奕璇. 博物馆研究. 2019(02)
[7]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美丽村居实践研究——以山东省沂南县孙隆村为例[J]. 王芝茹,罗德胤. 城市住宅. 2019(03)
[8]浅析遗址博物馆的建筑与陈列设计[J]. 傅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19)
[9]考古博物馆的缘起与演进[J]. 孔利宁. 文博. 2018(02)
[10]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理念及其实现机制[J]. 李建军. 中国农史. 2017(03)
博士论文
[1]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D]. 裴胜兴.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信息诠释与展示研究[D]. 黄洋.复旦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新郑市郑韩故城后端湾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D]. 陈涵.河南大学 2019
[2]共生理念下的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设计[D]. 郭超惠.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3]手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策略研究[D]. 潘青.郑州大学 2018
[4]数字技术背景下遗址博物馆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 吴英琦.电子科技大学 2018
[5]基于遗址文化信息表达的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D]. 曾媛.东南大学 2018
[6]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遗址博物馆叙事性空间研究[D]. 闫瀚东.北京工业大学 2017
[7]基于场所共生理念的战场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D]. 戴哲宁.昆明理工大学 2017
[8]大冶矿山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研究[D]. 张飘逸.湖北工业大学 2017
[9]遗址博物馆使用后评价研究[D]. 马俊.清华大学 2016
[10]文脉及环境在遗址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和创新研究[D]. 李亚.河北工程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83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383886.html